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媒体关注

涵芬楼国学系列讲座 | 书店里的国学课:怎样读《论语》

怎样读《论语》1

“怎样读《论语》”讲座现场

7月15日,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国学系列讲座第17讲“怎样读《论语》”在涵芬楼书店·商务印书馆历史陈列馆举行。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檀作文老师做主题讲座分享,近百位读者现场参加活动。

怎样读《论语》2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檀作文

商务印书馆“涵芬楼国学系列讲座”由商务印书馆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中小学(中职)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北京语言文字工作协会等单位支持。讲座活动通过当代名家、名师的讲授,帮助学生们扫除文言文阅读的障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发现文言文魅力,亲近传统文化,汲取精神营养,建立文化自信。

新编导言

《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对它的产生和基本内容,《汉书·艺文志》是这样说的: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由此可见,《论语》是一部关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记录。记录者和编纂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者。

两千多年来,《论语》在我国文化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北宋宰相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虽不免夸张,但凸显了对《论语》的看重。而以下两方面的事实则足以说明,《论语》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确乎是普及面最广的重要著作。第一,《论语》是基础教育的教材。古代教育从识字开始,而识字启蒙之后,就开始读“四书五经”。《论语》是“四书”之首(其他三书是《孟子》《大学》《中庸》)。第二,《论语》是科举考试的必考之书。自宋代以后,特别到了明清两代,“四书”列为科举考试命题的范围。正因为如此,在我国古代,《论语》的普及程度堪比西方的《圣经》,研究《论语》的著作更是汗牛充栋。

如今,尽管这两方面情况都不存在了,但《论语》的文化价值仍不可忽视。要想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要想修身养德,具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论语》仍是不容忽视的必读书。

《论语》现存二十篇,四百七十余章(这里的“章”实际上等于独立的“段”)。其篇题分别是:

学而 为政 八佾 里仁 公冶长 雍也 述而 泰伯 子罕 乡党 先进 颜渊 子路 宪问 卫灵公 季氏 阳货 微子 子张 尧曰

《论语》本不分篇,上述篇题是门人添加的,仅取每篇首章的前两三个字而已。例如,“学而时习之”章是首篇首章,此篇便被命名为“学而”。而《论语》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同一篇未必讨论同一问题。例如《学而》篇便涉及“学”“治国”“忠”“信”“仁”“孝”等众多问题。有鉴于此,本书选注者将《论语》内容进行了分类重组,拟了八个主题,并选取与之相应的内容附于其下,形成八篇:

教学篇 伦纪篇 仁篇 德行道艺篇 德治篇 情文篇 观人篇 孔子言行篇

这样分类重组很有道理(详见《原书绪言》)。这些篇题,简明扼要,条理清楚,较之原书的二十个篇题,更利于初学者了解《论语》内容。记住八个篇题,就迈进了阅读《论语》的大门。

初学者怎样读《论语》?下面提供四条建议供参考。

(一)想见其人

《论语》是一部阐释儒家思想的典籍,说理多于叙事。但说理性文字往往枯燥,初学者较难进入“情境”。因此我们建议,不妨先读本书的《孔子言行篇》,获取对孔子其人的感性认识,这肯定有助于进一步阅读。比如读下面几章: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有人生大格局的人。与重视功业成就的世俗之人不同,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中,没有说自己是殷商贵族的后人,没有说自己曾官至鲁大司寇,没有说自己曾删《诗》、作《春秋》,他不炫耀,不夸饰,不做作,只强调心灵成长的历程。这样的孔子,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是能坚守道德底线的人。孔子并非不愿“富且贵”,他多次想把自己推销出去,说“我待贾者也”,还说过“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这样的话。但他却坚决不跨过“不义”这条红线,不像小人那样穷则无所不用其极。“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样的孔子,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吗?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 “奚自?”子路曰: “自孔氏。”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孔子是能坚守理想并为之不断努力的人。孔子周游列国终不能用,还被人嘲讽为“知其不可而为之者” — 明知做不成功还去傻傻坚持的笨伯。孔子为什么要做这样的笨伯?他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而天下大乱,难道人人都去做与“鸟兽同群”的隐士吗?假如人人都袖手旁观、洁身自好,都不愿去改变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会自动变好吗?这样的孔子,难道不令我们感动吗?

读了《孔子言行篇》,还可以读读《史记 · 孔子世家》,那里有对孔子更完整的介绍。你会发现,孔子不但是博学的人,坦荡的人,他还是率性洒脱、颇有幽默感的人。他与常人一样,有高兴之时,有哀痛之时,有自信爆棚之时,也有悲凉无助之时。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大概我们亲近了孔子这位“至圣先师”,信其道会更容易些。

(二)修身养德

前文已经说过,今天读《论语》的意义,在于了解中国文化与修身养德,而后者的意义更重要。宋儒程颐说:

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简单地说,读《论语》最紧要处便在于“学做人”。钱穆先生说:

倘使诸位欲知古代之礼,可读《左传》;欲知古代文学,可读《诗经》。孔子只讲如何做人……诸位若能从此道路去读《论语》,所得必会不同。(《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

怎样做人,用《论语》里的说法,就是要学做君子。本书《观人篇》较为集中地谈及了君子的问题(其他各篇也有所涉及),值得我们学习、反思与践行。比如下面几章:

子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君子胸怀坦荡,以成就他人为乐事。

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曰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不苟同于人,却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子曰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子曰 :“众恶之,必察焉 ;众好之,必察焉。”

君子清醒善察,不感情用事。

子曰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贡曰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君子向至善靠拢,能不断反思、改正自己的过错。

也许有人会说,君子的道德水准高到难以企及,拒人千里之外,我们普通人达不到。毋庸讳言,君子的确是一种理想人格,连孔子本人都说“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抛开谦虚的因素,孔子大概也体味到了实现道德圆满的难度。不过,理想中君子的道德水准虽难以完全达到,却可以无限接近,至少也应如司马迁所言:“虽不能至,心乡(向)往之。”

所以,读《论语》日有所思、日有所进即可,读一章有一章的收获便已足够。如“心有戚戚焉”而尽力躬行,你便在通向君子的道路上了。

(三)慎思明辨

“学而不思则罔”。读《论语》也要慎思明辨,多一些思考与追问。比如读下面几章:

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样的“孝”一定合理吗?难道不必问“父之道”正确与否、合理与否吗?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如果没有生产力发展与制度进步,所谓“明君政治”真有如此效果吗?“小人”(人民大众)真的只能做无主见无意识的墙头草吗?

子曰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有种意见认为,把“成仁”看得比“求生”更重要,不对,是道德绑架。有种意见认为,前提是要不要做“志士仁人”,要做志士仁人,就一定要“杀身以成仁”。但还有种意见认为,孔子并没有说“一定要”,而只是说“有”。你怎样理解呢?

可见,把《论语》简单地看成金科玉律,懵里懵懂地亦步亦趋,是不行的。如果读《论语》而不思考,便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四)积累语言

《论语》中座右铭式的嘉言俯拾皆是,遇到“心有戚戚焉”的警句,抄写之记诵之,无疑十分有益。比如下面各章便很值得抄写记诵: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 :“当仁,不让于师。”

子曰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子绝四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请你进一步抄写,争取抄写五十条,如能自行分类就更好。

如果想进一步研习《论语》,建议读以下几部书。

《论语译注》。今人杨伯峻撰。正文分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书末附《论语词典》。此书权威性高,也可作《论语》的普及读本。

《论语集注》。南宋朱熹撰。此书是《论语》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明清以降,几乎无人不读“朱注”。此书既注重探寻文句的本义,又注重义理的阐发,是作者穷尽毕生心血所著。如希望深入了解《论语》,可读此书。

《论语集释》。近人程树德撰。此书集古今《论语》注疏之大成,引录古籍六百多种,取舍严谨,博而不滥,疏解详明。如希望对《论语》有更深理解与研究,可读此书。

怎样读《论语》3

《论语》(商务印书馆2018年出版)

“学生国学丛书新编”

20230516《经典常谈》与《学生国学丛书新编》”讲座举行6

责任编辑:李春燕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更多新闻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