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媒体关注

用七年放一只风筝:《北鸢》

继中国三部曲第一部《朱雀》之后,酝酿七年,第二部《北鸢》在2015年的秋天放飞。“虽然十年后再写《北鸢》会写得更好,但随着祖父和他的朋友们相继离去,我与民国的牵连也中断了,我要尽早为他们,为那个时代做些什么。”葛亮在香港书展分享了创作《北鸢》的初衷。

葛亮被评为“当代华语小说界最可期待的作家之一”。38岁的葛亮,头上有祖父是葛康俞,太舅公是陈独秀,叔公是邓稼先的家族光环。

《北鸢》的灵感来源于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的一句话:“风筝于玩物中微且贱矣,比之书画无其雅,方之器物无其用;业此者岁闲太半。”意思是说在所谓的艺术门类里,风筝不是一个可以登大雅之堂的艺术品,但是喜欢它的人,以之为生的人,往往有一颗平和淡定,与时代不离不弃的心。这句话让葛亮开始思考风筝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另一个灵感来自葛亮很多年前看的昆曲,李渔先生的《风筝误》,其中的一折《题鹞》,一个古代版“搭错车”的故事:寒门书生韩世勋阴差阳错与詹府才貌双全的二小姐淑娟因一个风筝而结缘。而《北鸢》这个故事讲述的也是因为风筝而造就了两个人的相知,相认,相守一生的故事。

《北鸢》,民国上空的一只风筝。 成阳/摄

风筝与引线

故事的过程十分漫长,从1929年写到1947年,约是四分之一个世纪,而这段时间,也恰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跌宕起伏的一段时间。北伐、抗日、国共内战,对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小说以主人公卢文笙的成长起笔,襄城商贾世家卢氏与没落的士绅家族冯家的联姻为主线,书写中国最为丰盛起伏的断代。笙哥儿自幼酷爱风筝,直鲁联军煊赫未几,淡出历史;华北入寇,梨园名角命若琴弦,文化菁英风骨激扬。经历多舛人生,文笙终与冯家三小姐仁桢相遇相知,缘定于乱世。政客、军阀、寓公、文人、商人、伶人,群落交织,在葛亮笔下复活再现,灵动勾勒出一幅民国社会的生态图景。

葛亮说:“风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象征性的物象,人作为一个个体,要与时代建立联系,人们随着时势像风筝一样飘荡、飘扬、乃至于飘零,但我们身后始终有一条引线,它在指引我们不会迷失方向,指引我们归家有时。”这也是“北鸢”这个书名由来的原因。

葛亮。 成阳/摄

时势与英雄

书中大军阀石玉璞这个角色的原型是葛亮外祖父的姨夫,褚玉璞,这个残暴的军官,最后横死于非命。他曾将一位部下扫地出门,但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代”,这名部下却在之后成为他的对手,当他对夫人倾诉自己的不满,夫人这样劝他:“你造就了时势,就莫怪时势造就了他这个英雄。”

这也是葛亮喜欢创作民国小说的原因,那个时代有着很大的延展空间,又提倡自由,不拘一格的精神。所有的人物在成为历史人物之前首先是一个人,他与时代之间或砥砺,或对抗,或和解的关系是可以由他自己去选择的,他造就这个时代的同时,也赋予了时代造就他人的可能。而文笙这个角色,他生长在这个时代里面,他一路成长,随着时代对他的冲击,他也曾飘零,也曾春风得意,却始终没有脱离人生的航向,这也是风筝的意向体现。

用七年的时间放一只风筝,葛亮选择格物致知,让自己亲临那个时代,前几年基本用于查阅历史资料。30万字的小说,笔记却有100多万字。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描写民国时期的祭孔大典的片段,他需要了解春丁秋丁、祭祀程式、日程、祭礼祭服的样式等,但小说里的相关描写只有一句话而已。除了案头资料外,他还去民间做了相关的访问,“民间这部分资料很重要,我恰恰喜欢树木不曾被修剪的部分,这样的历史是最可爱的。”

《北鸢》;葛亮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更多新闻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