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2017年度“中国好书”评选结果在京正式揭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巫鸿著)荣膺文学艺术类“2017中国好书”。
“中国好书”盛典活动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以“为好书找读者,为读者找好书”为宗旨,首届举办于2014年。这个活动已成为“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品牌,也是出版界、文化界的一项盛事。自“中国好书”评选活动创办以来,三联书店连续四年获此殊荣,2014年是《1944:腾冲之围》,2015年是《楚亡:从项羽到韩信》以及生活书店的《谢觉哉家书》,2016年是《海昏侯刘贺》《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2017年则是《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在持之以恒出好书,以实际行动助推全民阅读、弘扬中华文化自信方面做出了表率。入选“中国好书”,既是对三联书店出版工作的肯定,同时也发展了三联的品牌内涵,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切实践行了“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宗旨。
本届颁奖盛典从“勇气与奉献”“中国人的美学气质”“中国与世界”“科技与人类的未来”“植根泥土的写作”等五个方面,盘点了2017年那些记录时代、影响人们生活、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好书,并透过演讲、访谈、朗读等多样方式进行分享,充分呈现出“中国好书”的文字之美与阅读的意义。
《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
巫鸿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1月出版
“全球视野”指的是一种新的观念。原先我们所熟悉的中外比较性研究,往往是把两种艺术现象、文化现象单独拎出来,比较它们的异同,研究它们相互的接触和影响。但在这本书里,我希望读者能够想象一个“全球景观”的概念,好比我们参观一家博物馆,看到里面把人类文明的各个时期的各种艺术传统陈列在一起。也就是说,世界上那么多种类的艺术传统合在一块儿,才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谓的“全球艺术”。
——巫鸿
【推荐理由】
全书从“全球美术史”的视点,分四部分对中国古代美术的重要特点进行反思,并结合考古发现和对传世艺术品的解读,阐述传统中国美术对整体人类美术史做出的贡献,确定中国美术既有鲜明的文化特性,同时又有源远流长、深具影响的一些基本线索。
【专家意见】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国际著名艺术史学家巫鸿先生所著《全球景观中的中国古代艺术》一书,反映出巫鸿教授在其以往论著诸如《武梁祠:早期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性”》《重屏:中国绘画的媒介与表现》《黄泉下的美术》《礼仪中的美术》《“空间”的美术史》等中所提出来的核心概念和观点的基础上,将中国古代艺术置于全球艺术史的视野中,进一步阐释中国古代艺术的特征和性格,强调必须在全球语境中进行跨传统的比较,方能探讨中国传统艺术的特殊经验。他举出礼器、墓葬、手卷和山水画这四个具有悠久传统的主题,分别对应于视觉文化中的器物、建筑、媒材和图像。这四个主题是中国古代艺术研究中司空见惯的,但是之前却无人在全球视野中明确地指出它们是中国古代艺术的DNA遗传密码。它们是中国古代艺术最本质的内核,也是对全球艺术史最独特贡献,实际上构成中国古代艺术史书写中的最基本的内涵。
通过对礼器、墓葬、手卷和山水画的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中的发展和作用的阐释,巫鸿教授使我们洞察领悟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方面如何在物质层面得以表达,以及中国艺术特殊的观看与表达的方式。本书的内容超越个案研究、从宏观的角度思考中国古代艺术的物质和精神的本质问题,即是巫鸿教授对他自己以往研究的总结,也开启了跨传统比较性的全球艺术史研究语境中的中国古代艺术本我特质的探讨和梳理,对未来中国古代艺术史研究在方法论方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李星明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副院长)
【作者简介】
巫鸿WuHung,美国国家文理学院终身院士,著名美术史家、艺评家和策展人。现任芝加哥大学美术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东亚艺术中心主任及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作品包括:《武梁祠: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重屏:中国绘画中的媒材与再现》《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美术史十议》《时空中的美术:巫鸿中国美术史文编二集》《黄泉下的美术:宏观中国古代墓葬》《废墟的故事:中国美术和视觉文化中的“在场”与“缺席”》等。
·历年三联版“中国好书”盘点·
2014年
《1944:腾冲之围》
余戈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5
《1944:松山战役笔记》的后续之作。是一部关于我国抗日战争史上难得的取得全胜的攻坚战的微观战史。
全书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参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生动描画出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藉此可以了解“八年抗战”短短四字中所包蕴的一切,重新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明白无数前辈付出了怎样“轻易”而伟大的牺牲,才为中国“搏得”大国地位奠定基础。
2015年
《楚亡:从项羽到韩信》
李开元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4
司马迁《史记》写下了楚汉之争的千古绝唱。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列国争雄,再到统一于汉,仅仅八年。项羽随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时二十四岁,到乌江自刎年仅三十一岁。八年间,一幕幕历史大戏可歌可泣,经历了秦崩、楚亡、汉兴一系列重大转折,终于使五百余年来的混战征伐归于安定,中国历史迎来西汉的全盛时代。
历史学家李开元在研究、细读这段历史的过程中,结合文献史籍、出土文物,并实地踏查地上遗迹,揭示了一系列未解之谜。书中还描绘出众多英雄豪杰卓尔不群的面目,像以一人之力转动大局的韩信、张良、陈平,接续战国纵横家余绪的郦食其、随何、侯公等。作者对史书记述的辨正和还原,尽可能地丰富了那段历史,使楚汉相争这出大戏更为惊心动魄。
《谢觉哉家书》
谢觉哉著 谢飞编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5-8
本书为谢飞老师近年潜心整理其父谢觉哉先生的家书选编,涵盖谢觉哉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115封家书。书稿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辑是1920到1960年代,谢觉哉写给宁乡老家夫人何敦秀及子女的书信,文字生动,情感真挚,书信中除了表达对家乡妻子的惦念、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与对乡亲故友的感怀之外,还涉及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与时代变迁,包括军阀混战、延安生活以及建国后的土改政策等,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第二辑是1950至1970年代谢觉哉先生写给王定国夫人及子女的书信,主要内容是夫妻之间的关爱、对子女的教育开导等,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书信中涉及读书、养生、提倡节俭等话题,展现了谢觉哉先生的生活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个人原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第三辑是1950至1960年代谢觉哉写给家乡干部和友人的书信,通过书信了解家乡的情况与变化,对于当地干部的浮夸风等不良行为多有批评教育。全书百余封书信,纵贯近半个世纪,集亲情、乡情于一体,也从一个家庭的变迁映射出一个时代的动荡与革新。
谢觉哉先生,“延安五老”之一,是最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他1905年考取晚清秀才,参加革命前在湖南宁乡老家与夫人何敦秀育有四男三女;1937年9月在甘肃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与王定国结为伉俪,育有五男二女,并长年抚养亲友们的十多名子女。
2016年
《海昏侯刘贺》
辛德勇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10
本书是第一部有关海昏侯及其时代的学术研究专著。作者以文献记载的刘贺生平为基础,结合出土文物,将汉武帝晚年至汉宣帝时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详细解说;通过分析刘贺的经历与行事,揭示其个人的生活环境与性格特征,认为刘贺的戏剧化人生,既是时代造就,也是性格使然。
《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抉择》
金冲及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8
本书全面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长以及关键时刻的道路抉择,是95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心路剖析,是作者不间断思考和研究的总结。从《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的》到《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之初的行动纲领》,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每逢关键时刻的决策以及命运,尤其是从重大历史事件中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产生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