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俊评点〈三国演义〉》(上、下册)罗贯中著 沈伯俊评校/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8月版/198.00元
《三国演义》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具有极其博大而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犹如一个巨大的多棱镜,闪射着多方面的思想光彩,给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历史的教益和人生的启示。
诚然,《三国演义》给人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就是擅长战争描写。全书以黄巾起义开端,以西晋灭吴收尾,反映了从汉末失政到三分归晋这100年间的全部战争生活,叙写了这一时期的所有重要战役,大大小小,数以百计。在战争叙写中,作者信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军事规律,崇尚“斗智优于斗力”的思想,总是把注意力放在对制胜之道的寻绎上。因此,书中虽写战争,却不见满篇打斗;相反,随处可见智慧的碰撞、谋略的较量,而战场厮杀则往往只用粗笔勾勒。可以说,千变万化的谋略确实是全书精华的重要部分。然而,谋略并非《三国演义》的主要精髓,更非书中精华的全部。
《三国演义》以很大篇幅描写了汉末三国变幻莫测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总结了各个集团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突出强调了争取人心、延揽人才、重视谋略这三大要素的重要性。董卓集团败坏朝纲、残害百姓、荒淫腐朽,导致天下大乱,作品不遗余力地予以鞭挞。袁术狂妄自大、轻薄无能,既不注意延揽人才,又无明确的战略目标,更不顾百姓死活,作品也予以严厉批判。袁绍虽然颇有雄心,但其胸无伟略、用人不当、心胸狭隘,最终只能成为曹操的手下败将。相比之下,刘备、曹操、孙权在这三方面各有所长:刘备历经磨难,却始终坚持“举大事必以人为本”的信念,深得民心;求贤若渴,“三顾茅庐”堪称千秋佳话;倾心信任诸葛亮,既有正确的战略方针,又有灵活多变的谋略战术。曹操也十分注意争取人心,延揽人才,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孙权手下也是人才济济,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任统帅均为一时之杰,而且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因此,在众多政治军事集团中,刘、曹、孙三大集团得以脱颖而出,形成三分鼎立的局面。
罗贯中创作史诗型巨著《三国演义》,一方面以综观天下、悲悯苍生的博大胸怀,直面历史,努力寻绎汉末三国时期的治乱兴亡之道,表现出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另一方面,他又以“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的眼光,竭力突出和渲染那个时代的奇人、奇才、奇事、奇遇、奇谋、奇功,使作品洋溢着浓郁的传奇氛围,全书也就成为“既是现实的,又是传奇的”这样一部奇书。
(此为《沈伯俊评点《三国演义》序言,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