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伯俊评点《三国演义》沈伯俊评校/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8月版/198.00元
沈伯俊先生是国内明清小说研究领域颇负盛名的专家,尤其于《三国演义》研究致力最多,已出版的有关《三国演义》的研究专著、原著整理以及通俗读物等不下十数种,伯俊先生最新推出的《沈伯俊评点〈三国演义〉》,可谓是其一生研究《三国演义》的总结性著作。该书的主要特点和价值,体现在对原著的校理和评点两个方面。
校理方面。《沈伯俊评点〈三国演义〉》对清代毛伦、毛宗岗父子的评点本《三国志演义》中存在的大量“技术性错误”一一进行了订正。所谓“技术性错误”,按作者的说法,“是指那些并非出自作者的创作意图,并非作品艺术虚构和艺术描写的需要,而纯粹由于作者知识的局限,由于作者一时笔误或者传抄、刊刻之误而造成的,属于技术范畴的错误。”作者把这种“技术性错误”分为“人物错误”“地理错误”“职官错误”“历法错误”“其他错误”五大类,每个大类下又细分若干个小类,如“人物错误”下又分“人名错讹”(如第五回写陈留孝廉卫弘资助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世语》,“卫弘”当作“卫兹”等)、“人物字号错讹”(如张飞本字“益德”,“毛本”误作“翼德”等)、“人物关系错讹”(如据《后汉书·伏皇后纪》,董贵人本为董承之女,“毛本”误作董承之妹等)等等。全书共校正这种“技术性错误”900余处。
这一繁重艰巨的工作,如果没有对《三国演义》逐字逐句的审读和对《后汉书》《三国志》《三国志注》等原始素材的熟悉比对,是不可能完成的。经过作者的精心校理订正之后,《三国演义》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不仅丝毫没有受到损害,而且其叙事更符合历史的原貌,因而更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评点方面。作者继承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传统方法,总评、夹评、尾评相结合,但在继承中又力求创新。作者以当代意识观照《三国演义》,即高度肯定其杰出的思想和艺术成就,客观指出其不足之处,并不因个人偏爱而过度拔高。这样的评点,客观公允,符合科学精神。作者的评点工作,一是致力于对《三国演义》的情节(包括情节单元)一一说明其来历,并随时点明各情节之间的联系,这样更有利于读者理清全书的脉络和结构,更好地把握内容和人物关系;二是着力剖析《三国演义》的思想内涵,揭示其给后人的各种启示,让读者能够有所感悟;三是深入分析《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其刻画历史人物形象的成败得失,并对书中主要人物进行评价。在这一方面,虽然学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的评价也只能说是一家之言,但纵观全书的评点,该书大致达到了作者所追求的“力求反映新的研究成果,达到新的水平”的目标。
总之,这部经过作者40年心血铸就的《沈伯俊评点〈三国演义〉》,校理精详,文史会通,既集中体现了一个权威专家毕生研究《三国演义》的学术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又给广大普通读者指点了如何读懂和欣赏《三国演义》的方法,具有普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