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韩毓海的新作《风起陕甘宁》,近日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刊行。
《风起陕甘宁》聚焦延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这一时期的中国革命,运用丰富的史料,追问陕甘宁对中国革命的塑造。本书正文分为五篇,分别是《杨家沟》《大地上的学问》《波罗》《王学文》《结合》。
本书源自韩毓海2020年秋在陕北的考察。考察期间,博学而口音极重的陕北老人“讲古”和干旱地区杨家沟(1947年年底的中共中央所在地)的一场大雨,给韩毓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这场大雨,让韩毓海联想起毛泽东转战陕北时行军的场景。韩毓海就此追问: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为什么能成功?顺着这里的人和这片土地的面貌、性格思考,便有了这本《风起陕甘宁》。
正如作者对书名“风起陕甘宁”的解释:“一是指造成黄土文明的大风,二是指中国革命形成的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作者进一步把“优良作风”解释为:“自己的小米饭还吃不饱,却操心着天下兴亡、亿万苍生。”
信仰的力量是首要的、关键因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正是在这里,以富平胡家叔侄为代表的众多青年志士走上了“老爷起义要当鞋匠”的革命,为了中华民族的光明努力奋斗。
做好治理体系规划、掌握治理能力也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重要因素。借由党内经济学家冀朝鼎的“中国基本经济区”概念,韩毓海认为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自元代以降的大国治理体系,能够有效统筹好农耕、草原、海洋社会之间的关系,这种体系便是马克思所说“亚细亚所有制形式”,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能够发展出“人类命运共同体”。
传统文化对共产党人经济理念与经济活动的影响也至关重要。从革命时期的经济活动到今日提倡的共同富裕,为何中国共产党人总是无私的,总是不同于买办阶层的“发财”?因为“经济”二字自古以来就是“经邦济民”。以王学文为代表的党内经济工作者们,将中国传统经济思想和黑格尔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结合,主张经济本身不是目的,经济发展是为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最后一篇名为“结合”,即指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延安正是这个结合发生的地方,这也是对全书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