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少儿科普科幻创作及出版潜力
助力科普科幻高质量发展
11月26日,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主办、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协办的“发掘少儿科普科幻创作及出版潜力,助力科普科幻高质量发展”主题沙龙在京顺利举办。活动邀请了著名科幻作家、评论家、教育家等参加,以少儿科幻作品《恒星异客》系列为例,共同探讨、发掘少儿科普科幻创作出版的意义,探索发展科普科幻教育的新方向和新路径。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执行董事(社长)、党委书记刘祚臣表示,积极推广科幻文化,发展科幻教育,打造科幻产业生态是当下的重要课题。科幻作品在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特别是青少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该社参与主办的“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至今已连续举办三届,每届都有2万多篇的投稿,中国青少年对科幻创作的热情十分高涨。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认为,应将“未来学”列入科普科幻教育的体系,引导青少年关于未来的思考,培养基本的未来学思维。未来学和科幻本是一体两面的。以何明瀚的《恒星异客》为例,这部小说以“星际女孩”的成长史作为线索,向小读者们展示了一幅浩瀚璀璨的、宇宙格局下的未来图景。
《恒星异客》
何明瀚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
《恒星异客》是一部“星际女孩”成长史。作为特鲁星人和地球人的混血后代,女孩何小希在“外星观察员”何爸爸的引领下,一方面通过一件件的日常小事认识外星文明、了解宇宙奥秘;一方面不断对抗皮斯特星人征服宇宙的大阴谋,逐渐开发自己的“超能力”,最终肩负起拯救宇宙的重责大任。
关于少儿科幻作品的创作
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认为,科普科幻教育应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核心开展。《恒星异客》中很多问题都是事先没有明确界定的,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著名科幻作家王晋康认为,科普科幻教育应以活动形式大量开展,并以《恒星异客》为例,推荐开展相关的绘画、辩论、舞台剧等活动。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陈柳岐认为,科普科幻教育要从活动到课程,最后要到教材,鼓励学校推广科普科幻教育。北京市语文特级教师、科幻教育家周群谈道,科普科幻教育落地有以下几个路径:第一,立足课堂;第二,全学科读写;第三,课后服务;第四,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第五,家校共育。
创作特色及价值意义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理事长吴季,文学评论家、文联第十届全委会委员、鲁迅文学院教研部主任、研究员郭艳,从科普阅读的读者对象角度谈了少儿科幻创作的特殊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泉根在会上表示,科幻文学的美学本身在于建构新的世界观,少儿科幻应当与校园生活相融合,与成长相结合,与文学性高度契合。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主要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好看的故事,如《恒星异客》里面故事套故事的设置,对读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二是要写好人物,要有记得住的人物形象;三是要有思想性,要使人感动。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编委会主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丁以绣,著名科幻作家韩松等嘉宾认为《恒星异客》书中的线索设计和对外星人的角色塑造较成功,故事契合中国儿童的成长路径,书写儿童世界的友谊、家庭、身份、忠诚、归属感等。认为阅读《恒星异客》并参与到其中的活动和思维模式中,有利于塑造孩子的自我完善能力。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幻分社社长、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理事长王卫英,以及著名科幻作家吴岩,从儿童科幻创作与出版传播的角度发表了意见。
作者创作感悟
本书作者、著名少儿科幻作家、四川省青少年作家协会理事、全国少儿科幻联盟四川中心副主任何明瀚,从少儿科幻作者的角度指出,少儿创作需要创作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好的少儿科幻作品,需兼备艺术性和教育性。他认为科幻教育要结合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校园,让科幻成为基础学科教育的配套内容,并建议将《恒星异客》用各种方式变成教育素材,引发孩子自主地整合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