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颗诗心碰撞历代诗人的心
“张炜古诗学六书”。
张炜
张炜以小说家的身份闻名,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刺猬歌》均被评论界和读者赞叹不绝,长河小说《你在高原》更是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实际上,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登文坛开始,张炜从未停止过写诗,并出版了多部诗集。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张炜先后专题化地研究了屈原、李白、杜甫、陶渊明、诗经、苏东坡,以及王维、韩愈、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同时开办多场讲座,与同好们进行经久不息的探讨、切磋。
张炜的这些古诗学讲稿,引起了多家出版社的注意,2000年出版《<楚辞>笔记》,2010年出版《也说李白与杜甫》,2015年出版《陶渊明的遗产》,2018年出版《读<诗经>》,2020年出版《斑斓志》,2021年出版《唐代五诗人》……
从1973年张炜写短篇小说《木头车》说起,2023年是张炜文学创作5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特推出“张炜古诗学六书”,包括张炜在过去二十余年里钻研古诗词所写下的《读<诗经>》《<楚辞>笔记》《陶渊明的遗产》《也说李白与杜甫》《唐代五诗人》《苏东坡七讲》(即《斑斓志》),这也是六本书首次结集出版。
以诗解诗:以一颗诗心碰撞历代诗人的心
张炜用长达数十年的长跑,完成了对中国古典诗学高峰成就的一次深入的概览,“打开一条精神的地平线。”在“张炜古诗学六书”中,他把自己数十年深研的结晶向当代的读者完全敞开:在《读<诗经>》中,我们可以看到满目青绿,听到生命的交响;在《<楚辞>笔记》中,我们可以感受屈原身处的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与精神格局,捕捉到屈原的心灵密码,并为屈原所确立的美学品格击节赞叹;在《陶渊明的遗产》中,我们看到陶渊明在弱肉强食、“丛林法则”盛行的魏晋时期作出的判断与坚守,感受到一个时代的孤高标本;在《也说李白与杜甫》中,我们仿佛追随着李杜二人进行了一次旅行,看他们的宦海沉浮、修道炼仙,看他们如何写下一个又一个辉映千古的字与词;在《唐代五诗人》中,我们看到王维、韩愈、白居易、杜牧和李商隐风格各异的独特色彩汇聚出斑斓的唐诗画卷;在《苏东坡七讲》中,我们仿佛跟着苏东坡一同呼吸,看到了明媚的阳光,嗅得了充沛的氧气……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特别邀请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邱华栋,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作家崔曼莉,与张炜进行了一场以“满目青绿,生命交响——张炜的古诗学盛宴”为主题的对谈。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作为出版方代表致辞。活动由CCTV第五季《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彭敏主持。
在李红强看来,“张炜古诗学六书”是一位中国当代作家与中国古典诗人们的伟大交流,是诗与诗的交流,是跨越时空的一场对话。这六部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便是“以诗解诗”,是张炜以一颗诗心碰撞历代诗人的心,充满洞见。“张炜古诗学六书”堪称优秀的散文、美文书,兼具非常好的可读性,对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都很友好。
邱华栋回顾了自己还是出版社编辑时便开始阅读张炜的长诗,一直关注他的诗歌创作,认为张炜作为诗人出手不凡,“非常丰厚和雄浑,又充满一种趣味。”邱华栋提到他前两年读到张炜《唐代五诗人》、潘向黎《古典的春水》、施蛰存《唐诗白话》等三本作家解析古诗词的书,认为作家、小说家对中国古典诗的解读特别精彩,充满个性,有独到的视野、眼光以及代入感,与学者解读古诗词时比较多见的匠气、呆板迥然不同。邱华栋还说,“张炜古诗学六书”脱胎自讲稿,虽经过校订、整理,但仍充满现场感,读来亲切、生动。
此外,邱华栋认为这套书“还有一个特点是融会贯通,不仅描绘了他此时此刻作为一个当代作家、一个个体生命对于这些古诗人的理解,里面还有很多触类旁通”。张炜在谈论中国古代诗人时,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杰作也顺手拈来,展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类优秀文学的横向沟通,颇有大家手笔。邱华栋还从近年的“苏东坡热”感受到中国当代读者对我们诗歌传统的热爱,又回顾了自己自幼被父亲逼着背诵古诗词的经历,充分肯定了阅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的重要性。
孙郁称,张炜善于在剖析中国古典诗人时,“把外国文学带进来”,于是有一些想象、类比显得奇特。比如谈苏轼时旁及毕加索,讲韩愈时引入艾略特。“这种类比都是作家才有的一种觉态,一种感知世界的方法。”学院派以传授知识为主,同时讲究逻辑方式,张炜与此不同,不以知识论为目的,而“把审美的、把人阅读诗词最初始的感觉,把它定格在自己灵动的词章里面”,孙郁据此认为“张炜古诗学六书”形成了非常独特的审美诗学,“张炜很克制地飞起来了”。
孙郁也回忆起幼时被父亲督促着背古诗词,后来插队时抄唐诗宋词六朝诗文,古诗词对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孙郁考察鲁迅、汪曾祺所受的文学滋养,也发现古典诗文是他们共同的宝库。
用生命去体会古典 用20年的孤独和寂寞做学问
作家崔曼莉谈自己阅读《苏东坡七讲》时,仿佛看到像苏东坡一样具有生命能量、诗意高度、美学高度的张炜,站在苏轼的对面,“好像他们中间时间的长河是一个桌子,苏轼在桌子的这边,张炜在桌子的那边,他们两个把酒言欢。”
崔曼莉认为,这六本书是充满“满目青绿,生命交响”的书,在我们的时代熠熠生辉,仿佛《千里江山图》在眼前徐徐打开,“不仅贴近了你生命中的古诗词,也看到一个当代作家怎么去以那么高的诗意造一个境。”谈到许多古代诗人在今天成为“网红”红遍社会的方方面面,崔曼莉认为这是网络一代人在追问“我是谁”时,以我们璀璨的古诗文作为依靠而产生的现象,“古代的诗人留给我们闪光的诗词,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在我们心里打下的烙印都是‘我是谁’的一个答案。”对张炜“用了20年的孤独和寂寞做学问,用生命去体会,以静水流深、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六本书带到你们面前”,崔曼莉充分感佩于张炜苦心研究的热忱,并称这六本书是张炜带给当代读者的最大的爱。
张炜介绍写六本书的渊源时说,“这六本所谓的古诗学的书,跟我写诗的关系很大,我要寻找现代自由诗跟中国古诗之间的关系。要接上这个传统,需要我去了解。但是这个了解的过程可以说是越走越远,最后用2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六本书。”同时他也承认这“对我是很困难的工作,不轻松……我写的六本书当中涉及的诗人和诗,都是中国传统的大经,不是一般的经典,是大经,关于它们的文字汗牛充栋……多少人在谈论苏东坡啊!多少人在谈论李白和杜甫啊!所以遇到这种大经是很危险的一个题目,因为很容易在不停地重复别人的看法、观点、故事,哪怕添那么一点点新的东西,都非常非常困难。”张炜以研读苏东坡为例,他把苏东坡所有的文字、关于苏东坡的文字,能找到的差不多都读了。
不能为了易读 而牺牲诗学的品质
有些评论认为“张炜古诗学六书”是普及读物,对此张炜现场也表达了一些担忧。在他看来,古诗学六书诚然是很容易读进去的,很适合中学生群体阅读,甚至可以从任何一段开始读起,但是易读不代表它就牺牲了诗学的品质。何为诗学品质?张炜很看重“个人性”:必须要有个人的见解、偏僻的见解,要建立一个非常便捷、通俗的路径。这就决定了“它不能是多种说法的汇集,不停地重复别人的话语,这就不属于诗学的层面了”。
发布会上,谈到为什么花费如此庞大的精力去钻研古诗词,张炜还提到网络化时代的传奇化、娱乐化、符号化。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张炜发现李白、杜甫、陶渊明被高度地传奇化、娱乐化、符号化,“怎么有趣怎么讲,怎么通俗怎么讲,这是一种让我发现之后近乎厌烦的现象。”
张炜称自己作为一个文学人,面临多重任务:“做一个基本的工作,就是要跟庸俗做斗争,力避虚假,力避肤浅的理解,力避止步于最大公约数的认识水平,要跟哗啦哗啦谈个不停、浅薄无比、庸俗无比、歪曲的过程划清界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