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冰心散文奖、丁玲文学奖、三毛散文奖得主,著名作家安宁全新散文力作《万物相爱》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上市。该书是安宁历时三年完成的自然主题散文集,收录了作家书写自己的第二故乡——内蒙古大地的十二篇深情文字。
作品用纯熟细腻、富含哲理的文字,对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进行了诗意的描绘与解读。新晋茅盾文学奖得主刘亮程、乔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等学者专家都对该作给予高度评价。“内蒙古大地广袤苍凉,深深浸润了作家安宁的写作。《万物相爱》中弥漫出的万物平等的理念,对草木鸟兽乃至最卑微生命的悲悯意识,开阔从容的生命观,以及飞鸟一样流浪迁徙、祛除占有欲望的自由精神,便是这种浸润的折射。”
内蒙古文学最高奖得主书写草原之美
《万物相爱》作者安宁系国内知名青年作家,现为内蒙古大学教授,一级作家,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过去十余年间,她在《人民文学》《十月》等刊发表作品四百余万字,陆续推出了《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遗忘在乡下的植物》《乡野闲人》《迁徙记》《寂静人间》等近二十部文学著作,并屡屡摘得各类文学奖项。值得一提的是,安宁凭借长篇散文《呼伦贝尔草原的夏天》摘得的“索龙嘎”奖,是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的最高奖项。
此次出版的全新散文集《万物相爱》,是安宁历时三年完成的自然主题散文集。她将书写的视野再次放在自己的第二故乡——内蒙古大草原。作家在自序中表示,“这是一本献给广袤的内蒙古大地的书,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书中饱含的辽阔、诗意与挥之不去的哀愁,都是它所给予我的。我还没有将它完全走遍,但十年过去,我的根却已深深地扎进这片苍茫的大地。”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评论家张莉认为:“当安宁书写自然万物的时候,我们能触摸到她内心热烈深沉的情感,也能感受到写作者内心的安宁,一种回归内心家园的寂静感觉。这些散文能使我们有片刻重新回归到自然和人心的深处。”
内蒙古大地的诗意栖居
内蒙古地处中国的北疆,有着丰富的地貌,草原、森林、农田、戈壁、沙漠、高山、湖泊,并横跨东北华北西北三个区域,接壤八个省区和俄罗斯、蒙古两个国家,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生态景观,是自然和文化的宝库。在《万物相爱》中,安宁用十二篇文字书写内蒙古大地的金银木、赛马场、呼伦贝尔草原、歌者与孩子、巴丹吉林的沙,试图呈现出在不同地貌、生态环境及地域下,人与自然万物的生存和生命状态。安宁认为:“一个写作者应该对人类栖居的这片大地,报以敬畏,给予尊重。作家全部的写作意义,不过是让读者认识到生命的意义,给予读者以人与自然万物应该平等对话的启示。”
《万物相爱》把笔触投向了辽阔草原上的芸芸众生,写出了沧桑浑厚、博大多元的草原智慧。新晋茅奖得主、北京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乔叶认为:“在栖居辽阔苍茫的内蒙古大地十年后,作家安宁的散文写作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鲜明地呈现在《万物相爱》中。她把微小的个体生命置于辽阔的场域,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星空等永恒主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独特表达。作品的审美意蕴趋向开阔诗意,气息丰沛绵长,饱含着对自然万物的敬畏与深爱。”
互联网时代,自然散文为何热?
在信息爆炸、人工智能技术一路高歌的“互联网+”时代,关注自然之美的现实意义、欣赏自然之美的散文作品,以清新、治愈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从梭罗的《瓦尔登湖》、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到今天的《万物相爱》,自然美学不仅在关注自然事物之美的内涵,也同样在反思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崇尚回归自然空间、书写自然给予人的平和与安稳,也完全符合被中国读者普遍接受的传统哲学理念。
正如《万物相爱》中写到的:“在巴丹吉林,我弯下身,以贴近大地心脏的谦卑姿势,听到一株白刺的呼吸,也发现了自我的存在。这存在渺小犹如一粒沙子,但恰是无数卑微的沙子落下来,形成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这苍凉的沙漠向人类展示的,并非全是自然威严冷酷的法则,还有生命的伟大。”可以说,自然散文提供给读者的,正是亲近自然、敬畏生命的感性体验。生命正因有着对自然非凡的感受力而越发美好。(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