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一代读书人,路长且远

2

涵芬楼书店一景 吴贤友 摄

4月22日,到达酒店已是晚上6点半,此时的北京已经暮色四起,夜风吹寒了。迅速地办好入住手续,放下行李,找个地方认真地吃了顿饭。

转过街角,眼前就是众声杂沓、熙熙攘攘的王府井大街了。走过天主教堂,街灯黯淡了很多,手机导航显示,前方就是商务印书馆。这是举行“中国教育报2016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揭晓仪式”的会议所在地,我受邀明天来此参会。

当确定眼前的这幢小楼就是商务印书馆时,我还是有些恍惚:这就是出版了那么多中外经典图书的文化中心吗?小楼只有六层,灰白色的瓷砖外墙,显得凝重肃穆。一楼大门已经关了,但“商务印书馆”的牌子肃然挺立,郭沫若的字,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我决定明天再来。

旁边的涵芬楼书店倒是灯火明亮,在这样的夜晚,显得格外温暖而宁静。百多年历史的涵芬楼见证着一个多世纪文化的兴衰变迁,名气很大,但店面并不气派。

一层是店面,三两个店员,坐在一起,喁喁私语。七八个读者,置身其中,随手翻阅,各取所需,一派悠然自在。架上也不全是商务出的书,也有许多其他出版社的,但没有教材全解、考研必备之类的书,很纯净。

楼体的照壁上,悬挂着商务印书馆16位先哲的15幅照片:夏瑞芳、张元济、王云五……沉甸甸的名字,每一个都足以让我辈折腰。左右是一副对联:含宇内大智慧,与吾邦共芬芳。这是商务印书馆的追求,也是他们的担当。

二楼摆放了一套影印的《四库全书》,煞是壮观。每一函都是独立的包装,看到我好奇的样子,服务员取出其中的一函,让我翻阅、拍照,四围弥漫着樟木和油墨的芬芳。虽然我买不起,但我以为,这样的文字值得这样包装。正在我这样感叹的时候,一扇门打开,传出一阵读书声。循声望去,看见十来个人围坐在一起,服务员告诉我,那是夜读小组在一起读《庄子》。走过去看看,都是成年人,每人一卷在手,读读写写画画,这样的阅读方式值得尊重。在这样的地方,以这种方式传播、传承文化,想想都很美好。

我忽然想到在商务印书馆举办“推动读书”年度人物颁奖的意义所在。

在近代中国,商务印书馆承载了救亡图存的历史责任。甲午海战之后,中华民族风雨如磐,民族存亡悬于一线。夏瑞芳、鲍咸昌等读书人以集资入股形式成立商务印书馆,出版新教材,改编蒙学读物。再后来,看到列强不仅瓜分领土,还大肆掳掠文物秘籍,竟然发生将皕宋楼藏书售于日本静嘉堂文库的事件。“全国学子,动色相告。世有贾生,能无痛哭?”张元济等人,着力抢救文化,不惜一切代价购买古籍善本,创设“涵芬楼”。

他们从收集善本古籍开始,继而兼收中外图书,凡遇珍本秘籍,总是极力搜罗;各国新书,亦尽量购置;到1924年,涵芬楼藏书已经达到46万多卷,成为当时最大的藏书楼,并对广大民众开放;1926年建成“东方图书馆”,对开启民智起着无可估量的作用。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人轰炸了商务印书馆,并纵火烧掉了商务印书馆所有图书,想从文化上摧毁中国,铲除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但这些倔强的商务人,在灰烬瓦砾堆中绝地重生,他们将原有图书尽量重印,并且“日出新书一种”,绝不做文化上的亡国奴,让国人振奋不已。

读书是一种担当,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图存的手段,是民族自强的必然选择。读书是民族自救最好的方式,让我们古老的中华文化得以赓续、发展和复兴,这就是那一代一代读书人最朴实的理想。

中国教育报选择在商务印书馆举行“推动读书年度人物”揭晓仪式,是不是也寄寓着今天的阅读人这样的深远考虑呢?

站在商务印书馆的礼堂里,感慨万千:我想,在今天还需要通过褒奖来推动阅读这一行为本身,是不是也映射出一种尴尬?

百年前,列强肆虐,生灵涂炭,劳苦大众,活下去都是一件艰难的事,遑论读书求学。纵然如此,我们的先圣明哲们还能担负责任,筚路蓝缕,星火燎原,出版,发行,办学,带着年轻人读书,求生图存,发展国力,力量虽微弱,但他们终究实现了读书救国的崇高理想。

有人说,今天的中国人不读书,是因为受到手机等电子产品的诱惑,分散了时间和精力,但在我看来,国人不读书的根本原因是,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老师和父母的引领,没有真正走进阅读之门,养成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站在商务印书馆,面对百年来那些开启民智的文化先知,我很羞愧。这样的忧思提醒我,培育一代读书人,路长且远,吾辈当学先人精神,努力,努力。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