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由商务印书馆、福建工程学院、北京大学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福州三坊七巷美术馆联合主办的“林纾书画展暨林纾与近现代中国文化转型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商务印书馆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书画院、人民美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学术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及林纾后人等60余人,分别就“林纾的书画艺术”“林纾与大学教育”“林纾与商务印书馆及其他”等三个主题进行了研讨。
1926年1月,吴昌硕、张元济曾在上海三山会馆为林纾举办了两次“畏庐遗画展览会”,观者称其画作“已入神化,无往而不精警也”,此次展览之后,林纾书画几乎在艺术界隐没,再也没有进入公众视野;时隔90年的今天,林纾书画展览终在北京举行。展览汇集来自闽沪京等地的收藏家、林家后裔、地方文化教育机构、商务印书馆等处的珍贵林纾书画作品五十余幅,及林纾印签、家书、著译作等珍贵文物十数件。其中大部分为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开幕式上,林纾外孙李建先生代表林氏后裔对主办方的精心筹备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和敬意。中国出版集团党组书记、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总经理王涛,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福建工程学院校长童昕,北京书协副主席叶培贵,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龚鹏程以及北京大学20世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平原先后发言致辞。开幕式由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陈小文主持,研讨会由人民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林阳主持。
王涛在致辞中谈到,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林纾变得“守旧”,他坚持认为中国儒家文化所揭示的传统伦理道德具有普世价值。正是在这一点上,他和近代已经兴起的西化思潮,特别是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派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但在文学上,他并非一味反对白话文,他反对的是废弃传统、废弃古文的激进态度。这种改良思想,并不适应当时激烈变动的时代潮流,但却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文明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这种态度与商务印书馆有种相当程度的不谋而合——在120年的历史中,商务印书馆引进西学与整理国故始终是并重的。这样的文化态度,正是林纾这样的知识分子以及商务印书馆这样的卓越出版机构,于国家盛衰、民族存亡的艰难时刻,表现出来的文化自觉与自救的责任担当。
于殿利表示,林纾与商务印书馆的合作,是出版家与作者繁荣出版、互惠互利的佳话,同时也是出版社与文化大家精诚合作、共襄文化繁荣的典范。2017年商务印书馆即将迎来120年大庆,本次活动也将作为馆庆系列文化活动的序曲。
童昕表示,福建工程学院为林纾所创“苍霞精舍”承袭而来,近年致力于林纾文化研究,今年亦逢办学120年。此次与商务印书馆携手合作举办林纾书画展并举办林纾学术思想研讨活动,可谓“回顾历史,缅怀先哲,以表守正创新、冀璀璨未来之意”。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福州莲宅人,著名翻译家、文学家、书画家。20世纪初叶,林纾以文言文翻译世界文学名著180余种,“林译小说”曾经洛阳纸贵、风行一时,创下至今无法超越的记录。这些数量繁多、体裁广泛的外国文学名著,是国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堂生动课程,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人的精神和生活。
1903年,林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在商务的第一部作品——用文言文翻译的《伊索寓言》,从此开始了与商务印书馆的长期合作,因高梦旦的大力举荐,商务印书馆几乎买断了林纾的所有译稿,他的作品也得到了张元济等商务领导人的激赏支持。林纾著译作合计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140余种,不仅是在商务出书最多的作者,也可说是商务印书馆历史上最重要的作者之一。这些作品版本多样,有的直接出版单行本;有的先在《小说月报》《东方杂志》发表,后集结出版,因《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对林译小说青睐有加,1906年至1919年间,40%的《东方杂志》中刊有林纾的译作;有的被列入“说部丛书”,选编成“林译小说丛书”(100种)。“林译小说丛书”是近代为一位翻译家出版的数量最多的小说丛书,也是商务印书馆出版小说中影响最大的小说丛书之一。林纾由此声名远播,成为一代大家。
80年代初期,商务印书馆曾经将“林译小说”10种再版;2014年,商务印书馆与中国书店共同出版了鉴赏家林纾研究者龚仁界先生主编的《林纾书画集》,为解读林纾书画艺术和研究林纾美学思想与学术历程提供了一个详实的文本,弥补了长期以来被忽视的林纾书画艺术研究的空缺;2016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北京大学夏晓虹教授整理校注的《林纾家书》。由此算来,商务印书馆与林纾的书缘情分迄今竟长达113年。
林纾是福建工程学院前身“苍霞精舍”的重要创办人,对福建及我国近现代教育事业多有建树。但在“翻译家”的盛名之下,更由于林纾在新旧文化之争中的保守标签,建国以后,林纾作为文人书画家的成就,不为一般民众所知。
此次展览还包括齐白石为林纾刻制的两方小印,康有为、郑孝胥等文化名人与林纾的通信,商务印书馆初版“林译小说丛书”,康有为题诗,以及与林纾合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的王寿昌书法作品等珍贵文物,俱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