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华文明的见证,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长城简史》从人文历史角度系统地梳理了长城的古往今来,带领我们深入了解长城的深厚文化,领略长城的无限魅力。
继《珠峰简史》《地图简史》之后,徐永清先生又一部史地普及著作《长城简史》问世。
之所以叫“史地普及著作”,是因为这类纯粹由地理而历史,打通千年,纵横今古,融汇人文与科技的写法,以前纵使有也很少。比如地图史,这类型不可或缺的文本究竟由何处何时而来,其与人类科学进化的关系是什么,在中国人的笔下这么完整地说来,是我见到的第一本。珠峰史则是一部地理发现史。日常阅读中,“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南极北极科考的文献都不少,而地球第三极的珠峰,从科学发现的意义上也就是这几百年的事,把这地理上的一个点纵向拉开说的著作,也就这么一部。所以徐先生再写一部说长城史的,也不奇怪。他的《地图简史》被评为“2019 中国好书”,他就善于这样把时间、空间进行联系,把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做出别样的意味来。
俗话把人懂得多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旧学中天文和地理是一门功课,星象与测绘分不开,大地与上天是“浑一”的。到了近代,教育分科才把地理和历史以及天文和测绘切开,文科、工科、理科,切开还不好合上了。
老徐的几本书,干的都是这“合上”的事儿。
广义的长城发展沿革当然有不少文献说过,一般的长城史都是从秦说到明。从《史记·蒙恬列传》“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里”,一直到戚继光最后一次大修大建。本书的学术意义之一是,在时间的两端延伸了长城的信息。从公元前 200 年探到公元前 800 年《诗经》中记载的“城彼太原”“城彼朔方”,说明了周人筑城对猃狁人进行防御。即公元前 823 年猃狁人南侵径阳,周朝尹吉甫、南仲率两支军队御敌获胜,然后分别在太原和朔方筑城转入防御。到康、乾两帝时,都对长城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夫天地既生,此以限南北,则秦之为长城益可笑矣 !”清代结束了历代对长城的修葺,仅清初偶有维修,目标也从对外防御变为内防捻军流窜。
于是,由长城史的演化导出了对长城功能退化的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没有这个认识,还在自觉不自觉地神话长城的防御功能,你便落后于康熙和乾隆的认识水平了。
这是本书的又一个意义:给长城卸妆。
历史学家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发现或叙述那些没有乔装打扮、不去讴歌和鞭笞、像丛书《读库》所标榜的“摆事实而不讲道理”那样绕到舞台后面去拆开真相。
“长城”这个名词是带有褒义的。一说起长城就容易连带“雄伟”“古老”“民族象征”这些意境。这样被叙述的时候,“长城”是一个整体概念,一个物理上的存在;但叙述长城史时,则必须把它拆开来看,一截一截地说。
拆开来说的长城没有进攻,它是历朝历代防御战略的一部分,是先进、富裕、人口稠密的农业文明面对流动、游荡、骑乘在马上的游牧文明的永恒策略,是表明优越的工程文明创造的建筑奇迹。尽管重大的城墙修筑也曾伴随主动进击,但总体上长城以防御姿态标志着开疆拓土的终点。
一个典型的大河孕育的大陆文明,面对强敌环伺,在军事上采取持久的防御战略,利用先朝建立的边墙,不断加固延伸,靠时间绵延和工事耸歭御敌于国门之外。因为不便集中兵力,便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靠工事构筑对抗机动力、突破力强大的敌方。
长城的历史就是历朝历代重复这个过程的历史,就是亚洲大陆东端的中原民族国家奠定北方边陲的历史,或许这也是民族性格因地缘而形成的历史。中华帝国的四至与同为大陆国家的俄罗斯不同,东部、南部的大海和西陲的高原限定了人力和文化拓展的边际,北部边疆广袤的戈壁沙漠传统上是草原和游牧文明的疆域,只有最雄强的年代才向这个方向拓展疆域,而气象、交通、文化的障碍都会使拓展的步伐退缩回来。终于,在草原与农耕文明的交互地带,凝聚起长城作为文明的分野。最终,是现代工业文明打破了这道城墙,他们先从海上,然后渗透西陲,从紧靠边墙里面的海路打进北京,这个帝国延续千年的防御系统全面崩溃。
这是中国著名的长城,它把帝国和鞑靼分隔开来,最初是为了防止鞑靼人的入侵而建造的。
长城研究史不绝书,不过在历代研究中,给长城戴上光环,将其誉为民族精神是现代的事,尤其是长城抗战的爆发,给长城增添了抵御外侮的象征意味;当代国防力量强大,因为长城的防御性质,也被誉为“钢铁长城”;更因为当代保护作为文物的长城被提到神圣的地位,使长城具有了某种精神图腾的意义。
把精神和文化意义上的“长城”与大地上绵延的这道历史痕迹区分开来,是长城史研究的起码要求,也是读这部书入门的基点。至于它是不是个“图腾”,这是你读书思考以后的事儿。
我猜读这本书的你,第一是有历史兴趣,第二是有边疆史兴趣,第三或许有什么急用,需要找些资料。我能够告诉你的是,作为一部“史地普及著作”,作者的视野宽泛,整合资料的能力极强,而且有一种统御大时空题目的综合能力。作为一部“史辑”,它是给你提供一个纵向的资料线索,告诉你空间轴的这条线上在时间轴上发生了什么。至于“史论”,是可能由此得出或者由此而延伸到更具体的细节材料上,你再梳理校订,得出更具体的结论。这就是“简史”。简史之于通史、全史,是给你一条便捷的入门路径,大家如王国维的治学也是从十几岁“家有书五六箧”“每泛览焉”,而且由其父要求“独学”开始的。
所以简史不简,入门不易,史地相通,摆事实自己去找道理。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