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5日,黄昏,北京金家村测绘创新基地大楼。我写完《地图简史》的最后一行字,目光和手指从屏幕、键盘移开,从办公室的西窗眺望夕阳远山,又一次意识到,作为年近花甲之人,《地图简史》这本书,是离开工作岗位退休之前的告别之作。
《地图简史》书影,徐永清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2019年6月28日,陈娟娟编辑打电话告知,我一年多前写的那本《地图简史》,在李智初先生的鼎力支持下,已经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了。这本书的面世,让我高兴而又感慨。
我写《地图简史》,缘于20多年的测绘情怀。测绘就是测量和绘图,与地球及其表面形态打交道。测绘工作的主要成果,就是地图。不经意间,我在测绘这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工作了20多年。还是在2010年4月,按照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领导的要求,我参加南海地图专项工作组,开展南海地图专题研究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和几位年轻的同事陆续完成了《南海地图研究报告》《南海地图选编》《南海图记》以及《钓鱼岛图志》,这几个项目都通过了专家评审,并两次获得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二等奖。我也由此与地图研究结缘。
在工作中我发现,即使在测绘行业,人们关注更多的是地图制作而非地图本身,对于地图的悠久历史、来龙去脉,像我一样懵然无知者,并非寥寥;更不用说社会上的一般读者了。正如王家耀院士指出的,一个时代和一种文化没有任何形式的地图,是难以想象的。不了解地图的历史,就难以认识地图对人类社会与文明的重要性。
虽然在测绘行业工作了20多年,但我不是学制图专业的,也不是学地理专业的,作为外行出身,斗胆写这本书,确实没有受到什么框框拘束,这也意味着不知深浅。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完稿的这本书,40多万字,简史不简,篇幅不算小了。经过出版社的编辑、审图中心和外交部的审图、审稿,2019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我的测绘职业生涯最后一本书,也是对测绘工作的纪念与感怀。
2019年4月25日,徐永清在西班牙塞维利亚的西班牙广场,脚下是一幅瓷砖地图。
我写《地图简史》,深切体味到地图的博大精深。地图与文明进步、科技发展、时代嬗变密切相关,从文化与科技的角度来审视地图的历史,介绍最著名的地图作品与地图学家,很有意义和必要。我首先从文献调研和实地调研入手,收集了上千幅相关地图和数百份书籍、论文、报告等文献资料;大量阅读相关出版物和研究论文;在维基百科、美国国会图书馆、www.myoldmaps.com网站以及日本一些大学的网站查找资料;还到中国古地图涉及到的丝绸之路上进行实地调研,利用出国的机会查找资料。
我深深感到,作为“观世界、世界观”的地图,历史积淀异常丰富,优秀之作堪称人类文明、文化的标杆。地图与人类文明相伴相生,我们按图索骥梳理的地图发展史,实际也是一部以地图为线索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人类对宇宙、地球、地理空间的科学认识,奠定了地图绘制的基础,地图的历史,就是科学制图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进程。地图更是时代的鉴证,无论是古代、中古、近代,还是现代、当代,地图始终行进在时代的前沿,记录着历史的脚步。
我写《地图简史》,从全球视角进入古老的地图世界。毋庸置疑,研究地图史,特别是现代科学意义上的地图发展史,需要从全球视野的角度进行。多年来,我国学者在研究中国地图学史方面成绩斐然,陆续发表了很多见解深刻的论文,出版了一些各具特色的专著。但是在世界地图史研究方面,还有待深入开拓。应该承认,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地图学史研究、介绍是不够充分的,目前鲜见系统性的著作,相关的研究论文数量也不多。为了促进世界地图史方面的研究,向中国普通读者普及地图史知识,我们要加紧引进、介绍国外地图史的优秀研究成果,也需要更多中国学者的论著以及科普作品。希望《地图简史》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些微作用。
我写《地图简史》,仿佛在几千年地图史漫漫征途上再度徜徉。本书的研究对象首先是地图发展史的重要地图作品和文献资料;其次是重要的地图学家、地图发展的重要事件;所涉及的年代是古代和近代地图;重点是地中海地图、欧洲地图和中国为主的东方地图,以及伊斯兰地图。
我力图以学者的理性态度、记者的求实精神,发掘不同地域和时代的地图文化,勾勒薪火相传的主流地图发展脉络,划分出世界地图史重要的时空发展阶段,回溯从上古绘图到19世纪的地图发展历程,介绍历史上最著名的地图作品与地图学家。讴歌人类探索与发现的科学精神,讲述古往今来制图家、探险家和地图测绘者精彩纷呈的故事。
我写《地图简史》,突出地图发展的主要节点。在我看来,这就是古希腊的地理思想和托勒密的制图理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地图;中世纪和伊斯兰地图;地理大发现以降的地图黄金时代。2018年12月18日,我写了《地图简史歌》,或可撮其要旨:“一部地图史,千年文明花。西贤识球体,经纬始萌芽。寺灯燃长夜,T-O悲岁华。伊斯兰形胜,奔轮不可遮。东方独树帜,摹画江山佳。地理大发现,凭图帆艢发。大师纷沓至,图都欧邦奢。大地精量测,制图皈国家。俯仰观天地,宇宙还细察!”
我写《地图简史》,展开了万象缤纷、瑰丽驳杂的时空长卷。我们至今使用的地图,源自于古希腊贤人的地理思想,集大成于托勒密的地图学,发扬光大于地理大发现以来的欧洲,裨益于17世纪后新的测绘技术的出现,转型于20世纪迄今的航天、电子、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大潮。
《地图简史》通过科技、人物、地图作品三条线索齐头并进,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审视地图的历史,突出地图发展史的科学精神,书写全球地图的文明历史,介绍最著名的地图作品与地图学家。古希腊哲人的地图理念,托勒密地图的地理指南,东方舆图的另辟蹊径,中世纪的宗教寰宇观地图,伊斯兰地图的传承与创新,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地图复兴,全球航海贸易中的荷兰制图王国,中国皇朝金銮殿上的传教士制图家,16世纪以降的国家制图行动……都在书中有所展现。地图绘制了历史,历史凝聚于地图。
我写《地图简史》,也是一种正本清源。近年来,有人在地图史研究领域谬论迭出、误导公众。某些“民科”有关中国古地图的言论,比如“明朝最先发现美洲”“最先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的是明朝的中国人”等等,违背基本的历史事实,一味“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纵然多数地图研究专家对此嗤之以鼻,但是这些不经之论,仍然影响、误导了一批受众。因此,需要地图学专家出来讲话,以正视听。
在此背景下,我有感而发,2016年底写了一组《新大陆舆图故事》,在《中国测绘》刊物和测绘界的GIS网站连载。以此为起点,开始研究世界地图史,写作《地图简史》,并在测绘发展研究中心立项。写作《地图简史》的初衷之一,也是要从源流上把地图的历史梳理清楚,以严肃的历史观来正本清源、拨乱反正。
我写《地图简史》,得到地图史界、测绘界师友们的关心、指教。2017年11月12日,81岁高龄的著名地图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先生为《地图简史》写了题为《从全球视角了解地图历史》的序言。在以往的交流中,尊敬的王家耀院士给予我很多指导。
王家耀院士倡议成立了中国测绘学会边海地图工作委员会并亲自担任主任委员,我有幸在他领导下承担了有关边海委的组织和学术研究工作。2017年12月5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发展研究中心为我的“地图简史”研究课题召开评审会,王家耀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通过了评审。测绘发展研究中心陈常松主任热情鼓励我开展地图史研究,并将《地图简史》列入单位的科研计划。复旦大学韩昭庆教授认真、细致阅读了《地图简史》初稿,提出了宝贵意见。
我写《地图简史》,尽量向读者呈现一部诚实之作。我在不长的时间里,沉迷于几千年来的地图世界,写了《地图简史》这本书,从全球视角梳理、介绍地图历史。必须承认,以我的专业、学术背景、知识储备,写《地图简史》,还是属于自不量力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我只能努力学习国内外地图史专家的著作和研究文章,遵循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教诲,用准确的资料、充足的事实叙述历史、阐发观点。我感激在《地图简史》的“参考文献”所列出的和未及列出的各国地图史学者、专家,他们出色的著作与论述,不仅让我汲取了关于世界地图史的宝贵知识,更促使我将对地图史的一般兴趣,上升为写作《地图简史》的直接动力。我国出版重镇商务印书馆,继《珠峰简史》之后,又一次精心编辑、出版拙作,更是让我深感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