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年前,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写出了传世之作《双城记》,以小说之笔讲述了一部发生在巴黎与伦敦的革命与爱情传奇。如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长安与罗马:公元前后三世纪欧亚大陆东西帝国的双城记》,又续写了一部视野宏阔的历史文化传奇。
《长安与罗马》是一部经过了“覃思妙想”的书,仅是它的题目就引人产生妙想。关于这部书的写作,我略知它的产生过程。当初,佘太山先生让我推荐“年轻的作者”,为他精心构架的“丝瓷之路博览”贡献著作。遵照他的标准“雅俗共赏,图文并茂”,我立即想到了我的同事周繁文博士。她在高中时代就出过《绝尘》,大学时代在中山大学和北京大学考古系度过,博士论文又是汉代长安城与罗马城的比较考古学研究。亚欧大陆上这两座名都,就是丝绸之路的象征性始终;对“丝瓷之路博览”来说,恰需要这样一部出于学术文化构思的长卷,来滋润我们对丝绸之路的想象力。
公元前3世纪,刘邦立于渭水之畔的关中平原,遥望关东六国故地,建立了继秦之后又一个统一且更为持久的帝国汉。公元前1世纪,奥古斯都带领地中海世界进入早期罗马帝国时代。公元1世纪初西汉覆灭,其帝都长安城历经战火,大部沦为废墟,接下来的东汉王朝不再以其为都。而此时的欧亚大陆西端,罗马城刚刚进入它最为辉煌的时期,享受着作为地中海中心城市的无限尊崇。公元3世纪开始,形势急转直下,史家所谓的“晚期罗马帝国”再无法葆有昔日的荣光,罗马城也时时面临外敌之威胁,而随着帝国的东、西分治,它再也不是唯一的都城。
正是随着汉朝与罗马帝国的崛起,丝绸之路得以开拓。要撰写像长安和罗马这种大城的历史,仅凭史书的记载是不足的。幸亏这两城有着足够分量的考古素材,甚至单凭其考古勘探和发掘的经历,就可以写出一部有趣的书。公元前3世纪末,刘邦在关中平原创建了汉朝的帝都长安,这里原是秦始皇的离宫,汉朝的天子渴望着天下“长治久安”,因此赋予它这样一个城名。像罗马城一样,长安城也不是一天就建成的。当它于公元1世纪初沦于废墟之时,奥古斯都创建的罗马城开始步入它最为辉煌的时期。公元3世纪,当汉朝终结的时候,罗马城也度过了它的辉煌时期。
尽管西汉王朝和早期罗马帝国之间存在着时间差,但从历史发展阶段和地位来看,它们旗鼓相当,同样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这两座帝都遥相对望,各自矗立在亚欧大陆的一端,统治着前所未有的版图。它们是时人津津乐道的谈资和向往,是后人追忆不尽的兴亡故事,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两座城市,是“丝绸之路”象征的终始,也造就了现代中国与欧洲挥之不去的文化基因。
想来作者在撰写其博士论文时,脑海里就在构思着这部“双城记”。在罗马留学的一年,对她来说是重要的经历。徘徊在古罗马城的废墟,自然会想起汉长安城的遗迹。受150年前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的启发,照耀着丝绸之路的这两座伟大都城,是可以演绎出一部学术文化版的“双城记”的。关键的是如何在学理上把两座相距遥远的古都联系在一起,以及不同于《双城记》的革命与爱情主题,如何构造本书的主题?我相信,对这个吸引人的题目,不同背景的写书人都想过了;但是怎样把它写出来,而且要使挑剔的读者们能够阅读下去,不是件容易事。
站在读者的立场所期望读到的东西,与著者实际在书中写出来的东西,二者之间的差距通常是不小的。在这部书写成之前,我有时为著者捏一把汗:如何处理长安和罗马的不同考古材料与历史记载?要使那些历经千年的废墟“发声”“说话”谈何容易!但是,结果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了。
著者试图调动那些可用的考古资料和文献,以比较的视野来讲述两座素昧平生古都的历史与命运。试想这样一个构思,在著者心中以及她想激起读者想象的,是这两座古都被当作各自的镜子,从一个当中折射出另一个。就像从别人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这样诠释东西方文明的根基和古典,的确是不一样的视角。
作这样的撰著上的考虑并不难,我觉得比较难的是实现恰如其分的讲述。要向普通读者和专家讲述那些丰富多彩的考古和历史专业知识,而且要实现“引人入胜”的规定目标,没有老到的“讲故事”能力和文字功力是难以实现的。但是本书可以说令人比较满意地实现了。看看那些简洁、清新的标题,就容易吸引人读进去。作者独具慧心,以学术研究为底色,以历史文化情愫为构思,以晓畅隽永的美文与佳图,将亚欧大陆这两座古都的历史与考古尽情地展示了出来。
作为序章的第一章就从两个帝国的创建讲起。著者没有渲染话题,这只是本书的“引子”,接下来的话题便逐章展开了。关于那个时代的东西方帝国如何设计、建造与管理它们的首都,关于那些壮丽宫室与庙堂以及寻常市井与巷陌,关于帝王的生活与人间的烟火,关于激荡人心的历史事件与平民百姓的一饮一啄,从世俗到神圣,从生到死,分别上演在东西方的这两部历史剧,都被这部书描述出来了。“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长安是一部史诗;“条条大道通罗马”,罗马是一幅古画。
读者需要在各种关于丝绸之路的著作中,有不一样的阅读体验。本书的开卷之益,除了告诉我们那些汉长安与古罗马的历史、考古知识,还可能引发我们怀古与思今的幽情。当走在关中平原与台伯河畔,面对着千年的遗址与故地,你会想起这本书里所描述过的那些物事,细心者甚或可以觉出作者笔下的情怀。毕竟,对作者来说,当年为了学业曾在这些城址里徘徊良久,时间无情历史有情,这些文字是一种纪念。对不具此缘的读者来说,且让我们纵情于《长安与罗马》的文字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