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讲义》戴燕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1月版/39.00元 关键词 三国志 诸侯争霸 陈寿 百家争鸣
戴燕的《〈三国志〉讲义》近期在文化圈流传,她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三国的历史,好读有趣,角度新颖,是不可多得的通识读本。
戴燕:祖籍安徽芜湖市,生于安徽合肥市。1978年初入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1982年初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中华书局从事古籍整理的编辑工作,所编徐震堮著《玉台新咏校笺》等曾获得过“国家图书奖”古籍类的奖项。
○戴 燕(书评人)
从二○○九年起,我在复旦大学为大一学生开了一门读《三国志》的通识课,三轮讲下来,积攒了一些讲义,今年我把这些讲义全部整理一遍,收在这本书里。《三国志》总共六十五卷,《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从纪传的篇幅和内容上看,《魏志》无疑是最丰富的,因此十讲里面,选入《魏志》的纪传也最多。
首先一口气接连讲《魏志·武帝纪》《魏志·文帝纪》《魏志·明帝纪》三篇,是因为它们可以当作一个时间轴,魏国的历史,上及东汉、下启西晋,所谓“三国鼎立”,正是在这一阶段发生的事情。现代妇女史的研究者强调,人类的历史应该有一半是妇女史,《三国志》的魏、蜀、吴三书里面也有《后妃传》《二主妃子传》《妃嫔传》,这里选取《魏志·后妃传》中的《武宣卞皇后传》,就是以曹操的夫人卞氏作为三国女性的代表。
接下来选读的是《何晏传》,何晏这个人物,在魏明帝以后的齐王芳时代,发挥了很大作用。他在政治上一败涂地,但是在思想文化界却开了崭新的风气,这个新风气一直影响到两晋南北朝,几乎贯穿整个中古时期。《魏志》里面还有一个《方技传》,一般讲述《三国志》的课,可能不太会讲到它,但它是陈寿在史书里的首创。它记载精通方技、术数的几个人,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人对自然界及人本身的一些看法,包括处理这类事务的观念、知识和技术,有些类似于今天说的自然科学的东西。这里选的是其中的《华佗传》。
《魏志》的最后一个传,是专门记述周边民族、国家,主要是与魏有来往的乌丸、鲜卑、东夷。乌丸之亡,与魏的兴起有直接关系,因此这里首先选了其中的《乌丸传》。而东夷诸国,大体上是在今日所说东亚的范围,其中倭即日本,是第一次在中国正史里面出现,所以我也选了《东夷·倭传》。
《蜀志》里面,我选的是《诸葛亮传》。诸葛亮是先主、后主时代都位居关键的人物,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蜀国的国策。他自己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三国的历史人物当中,还没有谁能像他那样,在后世、在整个东亚赢得人们的尊敬。《吴志》中,选了《吴主传》。孙权是吴国的开创者,他活得也长,在他身上至少可以看到吴的大半部历史,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对建业即今天南京的建设,在江东依赖家族和豪门的政策,对江南及东南沿海、东南亚的开发,都显示出与魏、蜀很不一样的成就,这为以后东晋南朝甚至更远的将来,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原来是蜀国人,蜀亡以后归入西晋,在西晋时写了《三国志》。对他的介绍,放在《前言》里面。汉末三国时代,不只是现代人,当时很多人也都想象自己如同生活在春秋战国,天子式微、诸侯称雄。不光有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曹操求贤若渴,说“若必廉士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孙策见有人赞美张昭,也说“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都是有齐桓公称霸之心。
而毌丘俭欲立战功,上疏魏明帝,请求“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遭到卫臻的批评:“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谯周分析蜀后主时的局面,以为是“六国并据”而非“秦末鼎沸”之际,主张学周文王、不学汉高祖,也都是拿战国来作比喻。
一方面,诸侯争霸,激励了魏、蜀、吴各自内部的发展,像禅让制、屯田制,都是这个时代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创新。而为了争霸,它们也必须要向各自的边疆去求稳定、争资源,魏的征乌丸、打辽东、与朝鲜半岛及日本的往来,蜀的对云贵等西南地区的开发,吴的征山越和远航到东南亚,也都发生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面。频繁的战争和激烈的对抗,甚至还带来了医学和军事技术的进步。就是在汉中与魏国紧张交战的那几年,诸葛亮改造了射击用的连弩,制作了运输用的木牛、流马。吴国张昭的侄子张奋也是在军中,二十岁便造出攻城用的大攻车。关羽手臂被毒矢击中,医生为他“破臂作创,刮骨去毒”,据说这也是中国最早的成功的外科手术。
另一方面,由于政治上分裂,秦汉时代大一统的意识形态随之瓦解,正如春秋战国有诸子百家争鸣,三国时代也是“异端”迭出,过去被边缘化的学说、被压抑的民间信仰,还有乘虚而入的外来宗教,从各个方面,一起打破了秦汉以来儒学独尊的局面。于是,有玄学的诞生,有佛教的传来,还有抒写个人情怀的文学成为主流,跟养生有关的神仙传说也大行其道。所以,这也真是一个特别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