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15日,14:30,《英国插画师》新书发布会在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地下一层准时开始。
这次发布会的特邀嘉宾有资深出版人、作家汪家明先生,著名书评人、绿茶书情创始人绿茶先生,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常任嘉宾潘采夫担任主持。
《英国插画师》是一本亚学术读物,作者是旅居英国的文化学者、爱丁堡大学的崔莹博士。崔莹曾游历50多个国家,热爱英国文化艺术,著有《做最赚钱的杂志:对话英国名刊主编》《做最创意的节目:对话英国权威电视片人》《英国插画师》等作品多种。新著《英国插画师》近期由三联书店推出。她爱读书,也因此爱上插画。活动现场,她还带来了在英国淘来的15张百年以上的插画,与读者分享。
自称“零基础插画爱好者”的汪家明先生为新书做了序。这次活动,他专门带来私藏的《战争与和平》《普希金抒情诗集》《诗歌集》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旧版书,泛黄的书页间,是一帧帧隽永、经典的插画。这些插画在他少年时代,曾带给他无穷的想象和开阔的视野。尤其是普希金诗集中的一首《秋》的断章,插画是“俄罗斯的秋天”,画面巨细靡遗、情调绝伦,给了他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让他记了一辈子。秋天是天才诗人普希金短促一生中创作力勃发的黄金季节,而一幅插图就可以把一个中国的少年读者引领到那个时代。他还给现场读者展示了海涅的《诗歌集》中的一幅插画,是一个女子砍了树给爱人做棺材的情景,充满了忧伤、神秘的美。他回顾了很多与插画有关的轶事,比如1948年三联书店出版《巴黎圣母院》,编辑范用先生为了编辑此书,专门从法国买了画册,将其中43幅铜版画插图,从单色印成紫色。小孩子爱这些插画到痴迷的程度,甚至偷偷撕下来自己保存。
汪家明先生就插画与绘本的特点、源流做了解析。绘本属于童书,波特小姐的《彼得兔》被视为现代绘本的开山之作,1879年,“英国插画师”凯特出版的《在窗下》则是其发端。插画是有独立性的,不是文字的附属。在整个18世纪、整个英国文学史、整个世界文学史上最了不起的诗人布莱克,也是个一流的版画家、插画家。他为自己的诗作配图,把诗与画一同刻在铜版上印刷出来。热爱插画的鲁迅先生,在去世之前的几年里,投入很多精力在插画的研究上,还曾经决心重印100多年前留下的果戈里的《死魂灵》,特地撰文讲述插图的作用,阐释了内容的形象化。我们作为后人,很难进入前人的时代环境,只能通过当时的插画模拟和想象。比如《战争与和平》电影里的安德烈公爵,就是演员按照原著插图来扮演的。
他认为,插画对人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作家铁凝小时候喜欢《铁木前传》,书中有一幅插画,女儿坐在炕头上拿着一只碗。铁凝就说,“这个插图表达的艺术内涵,一点不比孙犁的作品差。我以后再也没有看到这么好的插图”。插图对一个小孩读书时产生的影响,就是如此深远。更别说,孩子会通过一幅插图,独立创造更多场景,完成一番对异域的、遥远国度的想象。
汪先生最后总结,好书就应该有好的插画,除绘本外,其他好书也应该有好的插画。而插画的返本开新,需要将我们的传统绘画与曾盛极一时的连环画、当下流行的纷繁丰富的绘本动漫,做一种创造性的融合和转化。
潘采夫先生讲道,在欧洲,在世界艺术绘画长廊里,英国的喜剧、小说都格外辉煌,英国插画更是特殊的形式,充分发挥了文学作品对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
崔莹讲述了自己的创作背景。她与插画完全是一种个人化的自然而然的邂逅。英国的生活是闲适的,两年前,她在与朋友的聊天中,意识到自己的性之所近,尤其是对插画情有独钟的审美趣味,开始有意识地去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搜寻相关的著作和知识系统。那些七八十年代出版的、已被英国人自己也忽略掉的相关书籍,已经落满灰尘,却给了她如获至宝的莫大惊喜。她从数十本关于英国插画师的著作中选出了10位各具风格的插画师,凭着单纯的热情与兴趣,开始了泛学术的研究和追索。她向现场读者梳理了英国早期插画的历史,基本脉络是从以图像辅助讲述道德故事、神话故事到专门绘制叙事性装饰图案,从关注宗教、有钱人的肖像等题材到关注社会现实、反映时代风尚的题材。这一系列的英国插画师风格迥异,比如威廉`布莱克的作品,展示了一种充满神秘色彩、恐怖意象的新古典主义。费尔曼提高了猫的身份,爱德华李尔绘制的动物系列,自由而保有天性。一系列插画作品的风靡一时,有雕版技术上的突破,也是出版商的突破。
绿茶先生认为《英国插画师》特别“励志”,尤其是钢笔画大师费尔曼从零基础成为大师,对一个喜欢陪孩子画画的父亲是莫大的鼓励。
活动经由腾讯文化直播,到场的媒体记者、喜欢插画的小读者乃至经常要用到插画的出版人,纷纷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与嘉宾们做了充分交流。
美好的事物古老而常新,在唤醒美好的心灵。除了博闻强识、充满古典情怀和关注美育的文化学者们,从稚龄儿童到古稀老人,都对这些来自英国的插画师以及他们的插画作品,充满了好奇与欣赏。三联书店利用这些精美的、经典的插画作品,做了一系列文创产品,并作为有奖问答环节的奖品,活跃了现场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