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照相记》出版 西方摄影家在中国

  • 发布日期:2016-09-05 作者:魏沛娜新闻来源:深圳商报

《东方照相记》;南无哀 著;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6年1月定价:59.00元

作为国内第一部深入研究1844年中国遭遇摄影术以来,西方重要摄影家在中国的拍摄活动的摄影史著作,由南无哀编撰的《东方照相记》一书以深入浅出的文字与极有价值的图片,呈现了1844年至上世纪80年代初,14位西方摄影家在中国的影像活动及其历史意义,独特地呈现出百年中国大历史下的许多故事,道出众多不为人知的细节。

1844年,来华谈判的法国拉萼尼使团成员于勒·伊迪埃拍摄了澳门、广州的市井风物、官员富商、参加谈判的中法代表以及《中法黄埔条约》的签字仪式,这是西方人在中国拍摄的第一批照片,现在还有37张银版存于法国。此后,西方来华的旅行家、传教士、商人、外交官、冒险家、军人、记者各色人等穿行于中国大地,成千上万人留下了关于中国的照片。

谈及撰写该书的起因,南无哀坦言“完全出于一种职业图片编辑的好奇”:比如西方摄影师何以到中国来?当时双方的社会状况什么样?怎么来的?住在哪儿?喜欢吃哪家小馆儿?关心中国什么事儿?特别是,对中国有何看法?关于中国的那些著名照片是怎么拍出来的?在西方社会如何传播并产生了何种影响?如此等等。“由此,写作中尽量保留了摄影师在中国工作的细节,这显然比较个人趣味。后来将手头积累的四十多位拍摄中国,并有一定数量的照片留下来的西方摄影师一次一次地看下来,感觉甚为强烈的一点就是,在对他们的认识和评价中,我们今天的很多评论过于一厢情愿地将其当做抽象的、在真空中工作的摄影家、艺术家来看待,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他们所承受的社会历史制约,以及这种制约对他们拍摄中国的影响。”南无哀表示,简言之,西方摄影家到中国来,观看的眼光虽有从东方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变,但主要还是把拍摄中国当做一种谋生之道,而不是持有一种平等的情怀,直到刘香成出场。

至于为何最终只将14位重要的拍摄过中国的西方摄影家收入该书,南无哀表示主要基于三点考虑。第一,这14位摄影家已经能够清晰地展示出160余年来西方摄影家拍摄中国的轨迹,其典型性在同时期拍摄中国的摄影家中无可替代。第二,选入的摄影家必须通过拍摄中国、描述中国、传播中国,在当时的西方社会形成了关于中国的知识,从而或多或少地影响了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和态度。“至于有西方传教士、官员、游客、商人、教师等到中国拍了照片,当时没有社会传播,现在被发现再做展览、出书等,这样的摄影师被放弃,虽然他们的照片数量与质量可能都很出色,比如法国人方苏雅。”第三,在同一时期拍摄中国的摄影师中,只选择其中最出色、最有话题性的一位。比如1948—1949年,法国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与美国摄影师杰克·伯恩斯都在中国工作,本书选入了前者。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还在两方面拓展了视野。第一,综合运用东方学、历史学等多种学术工具,拓展了摄影史研究的学术视野,首次勾勒出西方人拍摄的中国照片中潜伏的“东方学影像链条”以及这一链条的演变。在东方学视野中,西方人关于东方的照片,也如同其关于东方的游记一样,肩负着提供“东方活生生的怪异性”的使命,在制造西方人“想象的中国”的过程中,起到了文字所不能起到的“印证”作用。在早期西方摄影师的中国照片中,这种“印证”作用尤其明显;卡帕和卡蒂埃-布勒松等的照片代表了这一传统开始转变,而马克·吕布则站到了转折点上。第二,拓展了照片的社会——历史视野。通过考察西方摄影家所处时代的社会历史文化,揭示其影像背后隐藏的社会历史内涵:同一幅照片,英国人的解读与中国人的解读是不同的,中国读者面对西方摄影师拍摄的中国照片经常停留于画面本身,照片背后的内涵常被忽略或没有意识到。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