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印书馆推出“科学史译丛” 李约瑟《文明的滴定》率先出版

  • 发布日期:2016-08-22 作者:袁思源

现场

8月19日,英国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的著作《文明的滴定》作为商务印书馆推出的《科学史译丛》系列图书的第一本在2016上海书展发布。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前所长刘钝、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国盛作为嘉宾出席活动,二人就“李约瑟问题”的意义及其所引申出的文化差异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刘钝

作为李约瑟的研究专家和私人朋友,刘钝表示,一个科学史上人尽皆知的“李约瑟问题”的最完整表述将呈现在《文明的滴定》一书中。李约瑟工作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中国”和“科学技术”的范畴。作为跨文化研究的先驱,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类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而中国古代的自然观与技术成就正是通向这一目标的理想引桥。

吴国盛

“滴定”(titration)源于生物化学领域,是指“用已知强度的化合物溶液来测定某溶液中化合物的量”。《文明的滴定》秉承了李约瑟的一贯追求:只有认真分析东西方文化,对其作一种真正的滴定,才能最终回答为什么各大文明在社会或思想上的种种不同最终导致了他们在科技史上迥异的表现。

1943年,李约瑟以外交参赞的身份首次来到中国,随后三年得以近距离深入地接触中国。越了解中国,他越惊叹于中国科学和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巨大的冲击使他提出了科学史上人尽皆知的“李约瑟问题”:“为什么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或印度)文明中发展,而只在欧洲发展出来?”以及“为什么从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围绕着这个疑问,李约瑟着手撰写一部有关中国科学和文明的专著,随着计划的开展与国际合作团队的扩大,这一有限的构思最终发展为一个庞大的出版计划,即著名的鸿篇巨制《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中译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内容涵盖了科学思想、数学天文学和地学、物理及相关技术、化学及相关技术、生物及相关技术、社会背景等众多方面。

“李约瑟问题”提出之后,这个兼具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吸引了无数科技史家特别是中国科技史学家的兴趣,他们的学术研究即使不是为了直接回答这一问题,也往往带有在此问题语境下思索的明显痕迹。“李约瑟问题”第一次将中国的科技发明和工程成就引入西方学术研究的视野,为中西学者提供了一种比较的思路,并借助这种比较,使中西学者能够更深刻地了解自身、了解对方。

《文明的滴定》包括八篇论文,基本涵盖了他早年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讨论。书中写到:“我和我的合作者们在研究中国和其他文化的发现发明史时,总是试图确定年代——中国的第一座运河水闸出现在公元984年,亚述的第一条灌溉渠出现在公元前690年,中国的第一条运河出现在公元前219年,意大利的第一副眼镜出现在公元1286年,等等。这样便可以将各大文明相互‘滴定’,查明之后当赞许则赞许,所以我们也必须对各大文明在社会或思想上的种种成分加以分析,以了解为什么一种组合在中世纪遥遥领先,另一种组合却后来居上并产生了现代科学。”

据悉,《文明的滴定》为商务印书馆推出《科学史译丛》中的第一本。即将出版的著作还包括《科学与宗教的领地》(彼得·哈里森)、《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I.伯纳德·科恩)等。丛书译者张卜天博士在《科学史译丛》总序中指出,通过科学来认识西方文明的特质、思索人类的未来,是这个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科学史研究最重要的意义。然而时至今日,在科学史这个重要领域,中国的学术研究依然严重滞后,以致间接制约了其他相关学术领域的发展。《科学史译丛》旨在克服国内对科学的片面化、脸谱化认识,着力从思想史和观念史角度切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即将科学现象置于西方文明的大背景中;注重科学与人类终极意义和道德价值的关系;注重对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文明的反思和批判;注重西方神秘学传统;并借西方科学史研究来促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反思。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