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 喧嚣时代的阅读操练

  • 发布日期:2016-05-16 作者:丁振国(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新闻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作为面向大众的、引领全民阅读的读书评论,想写得出彩或写出精品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还须具备文学语言的掌控能力,《最是书香》在这方面的探索值得点赞。

中国历来崇尚读书、善于读书,“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便是生动的注解。古今中外无数事实都表明:一个不崇尚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一个全民阅读状况堪忧的国家,难以称得上是文化强国。著名教育学家、全民阅读倡导人朱永新说过: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最是书香》,作为一本文化与文学书评集,汇集了作者陈华文近五年来撰写的多篇读书评论文章,全书融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如同一幅微缩版的“文化文学地图”。陈华文在高校工作,同时也是我国读书评论界的活跃人物,读书评论文章时常见诸各大报刊。

该书第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之光”中,以《民国校长:大学之魂今安在》开篇。读完该文后,我感叹万千:民国时代虽说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可是那些有气节的大学校长们,没有向困难和挫折妥协,在艰难的处境中办大学。那些老校长延续了中国的文脉,保存了读书人的种子,从而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奠基。虽然他们个性有别、办学理念有异,但是教育报国的梦想是一致的。我很佩服梅贻琦先生,他在主持西南联大期间,为人无私清廉,可家里异常拮据,以至于太太为了补贴家用,瞒着他到昆明的街上卖点心。在今天,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书中,不难看出陈华文对梁启超、王国维、梁漱溟、冯友兰、金岳霖、罗家伦、宗白华、梁思成等人是比较推崇的,这从一篇篇文章中透露出来。

当今社会,不少人常常感叹世态炎凉、人心冷漠。我仔细想了一下,可能这和文学作品阅读缺位有关。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丰富人的情感,还能给心灵带来温暖。现当代中国文坛,不少好作家和好作品是值得关注的。该书第二部分“作家作品的人文之魅”中,围绕孙犁、王蒙、陈忠实、贾平凹、莫言、王安忆、张炜、格非等人的作品,进行不同维度的评论和剖析,以一本书或者几本书为切入点,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传递自己的阅读见解与主张。

陈华文的读书评论视野,并没有局限于国内作家作品,一些国外名家名作,也是他关注的对象。书中第三部分“外国文学的审美之维”中,他对托尔斯泰、马尔克斯、莫蒂亚诺、阿列克谢耶维奇、村上春树等人的作品有自己独到的认识。陈华文不仅聚焦世界文坛的主流作家作品,一些中国人非常陌生(在海外却有影响力)的作家作品,他同样关注。他在阅读尼日利亚小说家奥克利的长篇小说《非洲迷魂》之后,一方面对非洲优秀小说家表现出佩服之情,另一方面也感叹中国读者对于非洲文学和非洲文明,关注远远不够,在当前开放的文化语境中,这是令人遗憾的。

近百年来,中国文明与文化一直被海外学者所注目。海外不少汉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中国乃至试图读懂中国,其中有不少学者对于中国的认识深度,丝毫不在国人之下。该书第四部分 “海外学人的中国之思”中,主要收录了陈华文在研读海外学者关于中国主题的作品之后撰写的系列思考文章。书中提到的费正清、史景迁、伊懋可、易社强、福开森等人,都是“中国通”,这些外国学人对中国历史、文化、艺术无不充满尊崇之情。当前活跃在国际文坛的美国作家何伟、比尔·波特,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深入到中国农村、工厂和底层群众中间,创作了影响力巨大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江城》《黄河之旅》。这些作品在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一度起到了积极效果。陈华文对这些作品“评头论足”,其用意非常明显:就是理性引导读者,换个角度认识发展转型的中国。

作为面向大众的、引领全民阅读的读书评论,想写得出彩,或者写出精品并非易事,这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储备,还须具备文学语言的掌控能力。读《最是书香》,不难看出陈华文在这些方面,从事着不懈的探索。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