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十几位英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艺术家、儿童作家、教师、博物馆馆长经过长期的讨论,选择建筑作为孩子了解文明史的起点?为什么不是雕像,不是一幅画,不是一段音乐?《看得见的文明史》(知识出版社)一书让文明史这样抽象的一个概念,由繁入简让孩子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兴趣,表现它的支点就变得尤为重要。
建筑最后成为这个专家组的选择,原因有若干。
首先大部分本书中介绍的建筑形式还存在于地球之上。建筑是人类文明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有形资产。它既没有因为文字的缺失而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也没有因为“良好的流动性”而消失于民间。它在那里,就意味着孩子们有机会看得见、摸得着,而这种可以触碰到的文明所表现出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
其次它足够大,孩子们不用很费力,不用放大镜,就会感觉到它的气场,就会看到它的艺术造诣。很多人会说,现实当中知名的建筑由于战争、大自然等很多原因,都已经令人遗憾地残损了。但本书专门聘请了多位历史学家,对很多历史建筑,比如古埃及金字塔、古希腊神庙、古罗马竞技场和圆形剧场等,进行了严谨的、科学的历史再现。所有的内部剖面图和细节放大图都展现出当时建筑的宏伟和工匠们的造诣。如今,这些建筑可能已经残损,但是这往往也是孩子们容易提出问题的地方。为什么那么美的东西要被破坏?我怎样才能保护它?
再次,建造宏伟的建筑通常耗资巨大,在当时的社会,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这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事情,而是会牵动所有“造”建筑的人。有人的群体,就会涉及怎样分工,怎样合作,怎样奖惩,怎样控制质量,等等。这里有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也有统治者和劳动者之间各种各样的关系。所以,建筑这个支点所展现的文明史更加丰富,更加立体。
“用”建筑的人也不止是一个人,不仅仅是一个所有者的名字那么简单,所以通过建筑展现的文明史不仅包括帝王和贵族的生活,还包括民众的生活。这样的群体从各个角度利用、发展着建筑,除了我们以上提到的各种关系,还涉及他们的社会地位、社会活动。他们吃什么?用什么?穿什么?当时流行什么?这些都使建筑充满人间烟火。
专家所选择的建筑通常都是当时社会的焦点。为什么它会出现?为什么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造它?如本套书中所展示:有的是为了防御(中世纪城堡),有的是为了掠夺(大帆船),更多的是为了与神明对话(金字塔、神庙、大教堂)。
最后,建筑建造的整个过程通常时间比较长,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例如本书中的某些中世纪大教堂,建造的整个过程历时百年,很多教宗整个任期都是在建筑工地上工作。所以这种时间的跨度,使建筑作为整个建造过程的结果,有机会更好地体现文明的进程。在整个建造过程中,战争、瘟疫、财富的积累、社会阶层和势力的此消彼长,方方面面,都会对建筑的设计、布局、式样有所影响,有所积累,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