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编制好‘十四五’规划,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擘画蓝图”。
5月27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京闭幕。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在闭幕会上讲话指出:我们要紧扣目标任务提高履职能力、增强工作实效。要提高履职本领,增强当好专门协商机构成员的基本功,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进一步把握政协工作规律和协商的方法要义,善于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履职手段,增强资政建言的前瞻性、精准性,提升凝聚共识的针对性、有效性,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等,广泛汇聚人心和力量。
今年全国两会与往年不同,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书业的发展尤其牵动人心。特别是实体书店受到很大冲击,其运营方式和商业模式值得思考。如何用新技术探索新业态、壮大新模式,推动出版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中国出版集团三位政协委员有何看法?
谋划“十四五”高质量发展
▲谭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从2017年起,中国出版集团就明确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作的主要方面加以推进。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作出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部署,集团第一时间发布实施了“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加大对净资产收益率、劳动生产率、单品种效益等效率指标的考核和监测;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加聚焦产品结构、人才结构和投资结构的优化,不断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坚持“三去一降一补”,通过内部资源整合进一步去落后产能、去低效库存、去财务杠杆、降生产成本、补融合短板;加大力度关停并转一批市场主体,通过优化市场主体结构,重新厘清资源配置结构,为“十四五”时期的战略部署做好各项准备。
总的来看,这些举措的成效正在显现,结构优化趋势逐步增强,发展质量稳步提升。虽然今年春节以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但抗风险、保稳定,调结构、强创新,提质量、促增长的发展态势得以保持并不断提升。
“十四五”规划目前正处于研究论证阶段。初步的考虑,还是要把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规划的主线和灵魂。通过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对集团出版高质量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在资源配置、政策安排、指标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等方面作出统筹安排,制定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尤其是在结构优化方面的具体指标,经过五年的努力,在培育新型出版业态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力争朝着建成主流出版型、融合发展型、国际传播型的世界一流出版传媒集团不断迈进。
主要内容:一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出版工作的领导,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企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二是持续提高发展质量,文化引领作用更加突出,产业布局结构更加优化,内部结构优化和流程再造成果显著,保持合理较快的增速,一批龙头企业获得长足发展;三是出版融合发展取得明显进展,产业自有电商平台初具规模,产品形态更加契合受众需求,出版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进一步提高;四是国际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版权输出质量明显提升,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成果更加丰富。
实体书店发展模式仍待探索
▲潘凯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党组成员)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对书业特别是对实体书店的冲击很大,线上营销一时风生水起,但我个人认为,不能就此简单地得出结论——线上业务就是未来实体书店发展的唯一方向。这次疫情具有传染性强且复杂的特点,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线上业务由于不需要近距离接触,显示出了一定优势很正常,但由此就说线上业务如何先进,传统书业尤其是实体书店就此落伍则还需要斟酌。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书店的功能绝不仅仅是纸质书的销售,更是重要的文化地标之一。即便现在或未来线上业务长足发展,实体书店仍会有一席之地。事实上4月以来,实体书店就已经开始呈现出复苏的态势,只是因为防疫工作的常态化,这个过程稍显缓慢而已。
近期整个书业的线上营销活动显得尤其活跃,借助各路网红线上直播带货,一些文化界人士也加入其中。这对传统营销手段当然是一种丰富,也是一种进步,但效果和作用如何还有待深入调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对图书这样丰富而复杂的产品,假如线上业务只停留在一种简单的热闹,甚至变成一种没有底线的商业行为、网红娱乐,简单地凭一时现象就做出方向性的判断和结论,那无疑是简单粗暴的。
在非常时期面对非常事件,行业发展面临一些困难是很正常的。疫情发生后,一些省市已迅速行动,通过资金补助,税收、房租、社保减免,以及银行贷款、担保、发债、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为实体书店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这是相当必要和实在的。抗疫常态化确实给出版行业带来了挑战,但出版的原理和规律并没有因此发生改变,优质的、创新的、个性化的内容还是永恒的主题。除各种补贴外,书业自救还是要靠内容。相信疫情过后,好的内容、好的产品一定会有好的市场和读者。
提升应急语言服务能力
▲于殿利(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副总经理)
我国是各类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语言服务能力有待提高。2010年玉树地震救援时,遇到的主要问题之一是“语言障碍”,这次新冠疫情突发事件,仍然遇到“语言障碍”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是总体战,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解决紧急救援中的沟通问题,应急语言服务不能忽视。医患沟通、多语言信息发布、应急语言翻译服务、新闻宣传用语等诸多语言问题,关乎应急环节的方方面面,对科学有效地应对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专家学者就提升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呼吁多年。教育部、国家语委此前已对该项工作进行了规划部署。2012年印发的《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语言应急服务和援助机制……推动社会建立应急和特定领域专业语言人才的招募储备机制,提供突发条件下的语言应急服务”。《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也提出,“建立应急和特定领域专业语言人才的招募储备机制,为大型国际活动和灾害救援等提供语言服务,提升语言应急和援助服务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2020年初教育部、国家语委指导有关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专家迅速组建“战疫语言服务团”,先后研制发布了《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疫情防控外语通》《疫情防控“简明汉语”》等系列应急语言服务产品,为援鄂医护人员、在华留学生、外籍人士等相关群体提供多维度语言服务。社会各界也在外语、少数民族语言、手语等方面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抗疫语言服务,积极助力疫情防控。近些年来,我国的应急语言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统筹整合不充分。我国提供应急语言服务多以自发行动为主,主体多元、缺乏组织,服务事项既存在差异较大,也存在重复建设等问题。
二是资源建设不充足。在《抗击疫情湖北方言通》的迅速推出过程中,教育部、国家语委历经5年建设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保障支撑应急语言服务的人才资源、数据资源、产品资源等还存在大量缺项,影响了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亟需统筹建设、补足短板。
三是法制机制不完善。开展应急语言服务缺乏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没有对应急语言服务做出规定,不利于该项工作的深入推进和健康发展。
为解决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语言服务问题,国际上很多组织和国家建立了专门的应对机制,可资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针对这次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能力。为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建议加强国家应急语言服务能力的相关法制建设。
一是在国家近期已启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及其它法律法规的修改中纳入应急语言服务内容。
二是制定“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语言服务机制和预案”,或推动适时在《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各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中加入应急语言服务内容。
三是将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建设纳入国家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
四是由国家语委牵头组建应急语言服务团,搭建国家级统一平台,统筹整合资源力量,形成工作合力,系统推进应急语言服务体系构建,提升应急服务效率和质量。职责包括应急语言服务志愿者的选拔、管理和培训,应急语言服务行动方案的拟订,应急语言服务资源建设和产品开发,应急语言服务研究及咨询等。应急语言服务团可采取常设机构与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组织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