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生命共生的行星,人类是盖娅共同体中的一员,长期以来人类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机智地利用大自然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但人这个物种的一些过分活动损害了其他物种的利益,破坏了天人系统的可持续生存。
博物是人类感受、认知和利用大自然的一种古老方式。复兴博物学意在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重申人类从属于大自然这一基本事实。博物过程反思现代性的逻辑,敞开个体感受世界的窗口,努力发掘二分法中常被忽视一侧的价值(如柔弱、缓慢、低矮、小巧等),有助于重塑人类的质朴心灵。
我们,作为一部分博物活动参与者,在此重申若干理念并提出相关倡议:
大自然是一个演化中的复杂整体,各个组分相互竞争并彼此依赖。大自然养育了人类,地球盖娅是人类的唯一家园。博物活动在宏观层面对大自然进行探究,强调通过亲自观察、体验增强个体对大自然的感受力,更好地鉴赏自然之美,合理地利用大自然。博物活动试图拓展博物情怀,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确认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感受大自然的节律,锻炼视、听、闻、触、悟的能力,恰当地指称、言说、记录、探究万物;既重视形态、行为、生态的宏观辨识,也积极吸收生理、生化、基因层面的研究成果。
博物活动难免对大自然造成伤害。我们应当不断反思、约束自己的行为,推动人与大自然持久和谐相处。博物自在而不忘自律,方能赢得尊重、做到可持续。我们应当知晓盖娅的前世今生,学会感恩,力图把伤害降到最低。我们应当广泛吸收传统文化、民间智慧和现代科学中有助于保持生命之多样性、理解演化之精致和复杂以及可持续利用大自然的知识与方法,尝试用非人类中心论视角看待世界,不夸大人类的算计能力和对大自然的改造能力。
博物活动应当遵守法律,培养良好的探究习惯,慎重采集并善待标本。可以在不影响生态和有关规定的条件下个人采集、品尝野生动植物和菌类等。鼓励对平凡的自然事物保持好奇心,但不鼓励不适当的猎奇。鼓励通过文字、影像、绘画等多种形式展现自然物和景观,但反对为了某种特殊的拍摄效果而故意伤害动植物、破坏景观等。提倡分享,反对掠夺、霸占大自然的物种、物产和优美景观。使用他人的文字、绘画、摄影、摄像等作品要事先征得同意。
博物有先后,宜由近及远,量力而行、渐次展开。热爱家乡及第二故乡,重视地方性知识的收集整理。记录在地景观、物种、动物行为及生态系统,关注家乡的生态环境变迁。对外来物种保持警觉。
对培育博雅情趣,重视长程考量,经常回味徐霞客、李时珍、怀特、梭罗、缪尔、法布尔、利奥波德、卡森、劳伦兹、E.0.威尔逊等人的博物人生,积累并传扬中外优秀博物学文化。鼓励采取“博物+”策略,有意识地在餐饮、国学、旅行、城市规划、工程与工业设计、艺术、教育、保护区和公园管理等领域及日常生活中增加博物视角、融入博物情怀。特别是在初等教育中,各地宜根据实际条件,适当开展博物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博物理念宣言(第二届博物学文化论坛讨论稿)
注:此宣言于2017年8月起草,在一定范围内征寻意见后作了多次修订。对此文本做出贡献的有:陈超群,单之蔷,姜虹,金恒镳,李聪颖,刘华杰,刘孝廷,倪一农,田松,王彬,熊姣,徐保军,余节弘,张海华,张继达,张巍巍,张瑜,郑洋,邹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