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下午,“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新书发布会暨“中华诗词与当代中国”论坛在北京语言大学逸夫报告厅举办。本次会议由北京语言大学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主办。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总经理李岩、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丛书主编韩经太分别致辞。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葛晓音、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莫砺锋、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韩经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詹福瑞、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赵敏俐、中国传媒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晶、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福贵、首都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左东岭、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蒋寅、北京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钱志熙、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周绚隆参加了研讨会。
“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共8本,是由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组织编写,韩经太教授担任主编,邀请葛晓音、莫砺锋、赵敏俐、钱志熙、张晶、左东岭、蒋寅、张福贵8位著名学者撰写的一套诗歌鉴赏读本。精选中国诗歌史上最经典的1000首名诗(唐宋各200首,其他时代各100首),予以简明准确的注释和专业独到的鉴赏,力求发掘每首名诗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魅力。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介绍,“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的发布是北京语言大学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举措:“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的出版,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的过程中,更加需要中华诗词所强调的开放包容、创新进取、和谐共生的精神和思想。”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总经理李岩认为,“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立意于“名家选名诗”,作者队伍强大,选编非常精彩,装帧典雅大方,充分发掘了每首名诗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值得高度肯定。
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认为“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亮点突出:第一,立意高远。力求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学精神,为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提供“新经典”。第二,作者队伍强大。丛书主编和八位作者都是各自领域的学术名家。第三,鉴赏专业独到。各位专家的鉴赏文字既吸收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又时有体现新时代、新视角的独到之见。
“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主编韩经太教授强调,本丛书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人的全面发展”,意在满足新时代读者呼唤精品选本的新需要,实践新时代学术重视经典育人的新追求,希望通过学术名家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浇灌出的“名诗鉴赏”美文,传承诗意中国的精神,塑造中华民族的人格理想和文化品格。
融最新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葛晓音先坦陈,她的《唐诗鉴赏》在选目上颇费斟酌,力求选得“少而精”。除了选那些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名篇外,还适当增加了一些“表现人之常情的普适性”的篇目。选的时候还充分吸收了学界的研究成果和自己的研究心得,如将《登鹳雀楼》的作者归于朱斌就是吸收了学界的研究成果,《洛桥晚望》的鉴赏则融入了自己最近研究孟郊生平、思想的新体验和新观点。
南京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莫砺锋先生解释了他的《宋诗鉴赏》为什么选词的原因。首先是这套丛书采用的是诗的大概念,是与小说、戏曲、散文并列的一个大文类,所以从先秦的四言诗、楚辞,一直选到五四以后的白话诗。其次是由于宋代诗歌主要就是诗和词,且平分秋色,所以各选了100首。《宋诗鉴赏》在选目上除了注重诗词的整体平衡,还特别注意突出文学大家苏轼、辛弃疾等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岳飞《满江红》、文天祥《正气歌》等爱国主义诗篇的现实意义。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詹福瑞认为,“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丛书一定能参与中国诗歌的经典化。理由有二:一是所选诗歌,基本上都是经典之作,各卷在选目上颇费琢磨,多有独到之处;二是鉴赏有新意,对于前人有争议的地方,讲得更圆融、更通畅。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赵敏俐先生认为用“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概括诗歌的发展历程是非常贴切的,这要求我们要把诗歌的欣赏和对时代的认识结合起来。赵先生结合先秦两汉的时代背景与诗歌特征,分析了产生于宗法制时代的先秦诗歌与产生于大一统帝国时代的汉乐府诗歌、古诗十九首,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并且强调欣赏先秦两汉时期的诗歌一定要注意早期诗歌的歌唱特征。
首都师范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左东岭先生分析,明代诗歌有两条明显的线索:一条是回归汉唐的线索,一条是抒发性灵的线索。《明诗鉴赏》兼顾两者,尤其对后者有所凸显,选了方孝孺、唐寅、徐渭、李贽、“三袁”、竟陵派的诗歌。
华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蒋寅结认为清诗具有三个明显特征:第一,表现了丰富的心态史内容;第二,写作几乎无所不包,题材空前丰富;第三,写作有规模化的突破。蒋先生坦陈,由于清诗数量惊人,所以选清诗和评清诗都是很难的,他这部清诗选只能说是个人趣味和历史评价的结合。《清诗鉴赏》的编选贯彻了三个原则:一是选脍炙人口的名篇;二是要体现作者正直善良的品性;三是要足以展示诗人的才华和艺术追求,有一定的独创性。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张福贵先生认为,由于产生时间较短,新诗的经典化还很不够。一首诗是否为经典,主要有两点:一,当时影响;二,后来阐释。当时影响是社会性的,不能否认和忽略这一客观事实,如汪国真的诗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盛行。后来阐释需要注重诗歌的审美性,如林徽因的《别丢掉》读后令人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好的诗代代流传,靠的是普遍的、共有的人情、人性,靠的是令人感动的形式美。
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周绚隆先生认为,从文体发生史的角度来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有一定的合理性。就中国文学的主流——诗文来看,其中王朝更替对世道人心的冲击之大是影响“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后人要超越前人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的创新,就造成一代有一代之诗文风貌。从传播的角度看,不仅现当代诗经典化不够,元明清诗也经典化不够。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做经典选本的传统,“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是几位名教授在做,编辑部也付出努力,望大家关注这套书。
“中华诗美的传承”
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韩经太先生认为,尽管“新选中国名诗1000首”各代有各代编写的不同标准,各代诗歌鉴赏有学者个性化的凸显,但是从整体上讲求诗情画意,这是针对中国古典诗歌特殊的传统做出的抉择。作为当代人追求的“诗之美”,应该是在兼容唐宋之美的基础上,把情韵和思理并重兼容的境界用唐诗的语言表达出来。
中国传媒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晶先生认为,辽金元时期,雅俗之间的冲撞很明显,俗的东西越来越多,给人以很强的审美冲击。《辽金元诗鉴赏》在丛书定义的诗的大概念下,既选了诗、词,也选了散曲,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钱志熙先生认为,“诗美”这个概念虽然是现代美学语境中的概念,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这样的概念,比如黄庭坚就经常谈“诗之美”。“诗美”是诗歌本身本质之美。从《诗经》到现当代诗,古典诗歌之美和新诗之美在本质上应该有相同之处,但是在体制上要分明,不能把古典诗词写成新诗,把新诗写成古典诗词。就古今的矛盾而言,钱先生建议大家同时创作新诗和古体诗,可以部分地化解这种争议。
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