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姿态:余斌作品系列新书分享会现场
3月18日,商务印书馆与南京先锋书店共同举办“写作的姿态:余斌作品系列新书分享会”。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余斌、作家叶兆言、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郑勇等做客先锋书店五台山总店,围绕余斌新近出版的三种文集——《周作人“偶遇”张爱玲》《烟酒不分家》《老尹在巴黎》,一起聊写作、谈阅读,活动吸引众多读者前往现场聆听。德语文化学者钦文主持分享会。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余斌作品三种,《周作人“偶遇”张爱玲》汇集作者近年来关于周作人和张爱玲二人的研究文章,并以周、张二人的一次“偶遇”连结成书,分为“知堂面目”与“且来看‘张’”两部分。《烟酒不分家》是关于烟酒的“游戏文章”合集,酒人酒事、烟民趣事,以摇曳笔致娓娓道来。《老尹在巴黎》收入作者忆旧怀人的散文十多篇,所写人物从小时候家里的保姆、同学,到他的朋友和同学叶兆言、交往甚多的文坛前辈杨苡,以及若干海外朋友,文字冲淡克制却有回韵。
分享会中,郑勇介绍了三种文集的出版缘起。他提到,过去十多年来,一直关注余斌在文学院教授职业写作之外的“第二副笔墨”,也就是学术随笔和现代作家传记写作,并曾策划出版过余斌的《提前怀旧》《南京味道》等作品。余斌是作家型学者,他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活记忆的书写,为大历史大时代留下感性鲜活的个人样本。他对南京的城市记忆,又像叶兆言一样,为南京留下文学传记。余斌教授的个人感悟式书写,从平常生活中挖掘兴味,有着鲜明的余斌风格,引发读者共鸣。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辑郑勇
作家叶兆言分享了对余斌文章特点的观点,认为余斌的文章,一是“有才不卖才”,“有才”固然重要,但“不卖才”更重要,此为“真”;二是“有料不抖料”,在不卖弄眼界的前提下,文章读来特别好看,是因为里面藏着料,此为“不俗”。他还回忆了四十余年前与余斌一起上大学、找工作、考研,在文学这条路上同行的珍贵经历。
著名作家叶兆言
余斌教授自述叶兆言于他可谓“畏友”:叶兆言写作勤奋且量大,自己在他面前只算业余写作者;叶兆言没走过“弯路”,自己却曾费劲地尝试摆脱那种十分俗套的腔调。余斌坦言,写作没有什么姿态——端着是一种俗,更可怕的是“其俗在骨”。他表示自己之所以偏爱散文,是因为散文于他是一种适于表达的实用文体。白话文运动不光是以白话替代文言,更提倡一种真实的表达。他还认为,很多人说话时正常,写作时却拿腔拿调,提笔即失语,可见“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看似简单,实则艰难。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余斌
主持人钦文表示自己十分欣赏余斌和叶兆言的文风,称他们的语言俗白但不俗气,充满了文思才气。与写作的姿态相对,余、叶两人的日常姿态也是随意而不做作,其文其人似有微妙关联。谈及余斌的三种书,钦文表示,《周作人“偶遇”张爱玲》是学术随笔集,其中既体现了文学教授的专业,又有以人之常情为起点的推断。余斌教授则提到,《烟酒不分家》从书名到封面都经历过波折,终以这副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种写寻常事物的文章中,吃喝玩乐往往是作者观察人情世态的媒介,最后的落脚点都在“人”;《老尹在巴黎》写活生生的、面对面接触过的人,其实是他本人更为“敝帚自珍”的作品。
德语文化学者钦文
几位嘉宾还与现场观众围绕阅读、写作中的感受进行了深入的互动交流。本次分享会通过先锋书店和商务印书馆新媒体平台直播,吸引诸多观众线上参与。
签售现场
现场观众
《周作人“偶遇”张爱玲》(商务印书馆2022年出版)
《烟酒不分家》(商务印书馆2022年出版)
《老尹在巴黎》(商务印书馆202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