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媒体关注

因为《应物兄》,批评家、读者的目光又投向文学

e7ac93e8508c40a4ae5d8db9d3718cc8

写作13年,总计200多万字(最终出版85万字),其间写坏3台电脑……作家李洱的长篇巨著《应物兄》于2018年年底一经出版,就在文学界引起广泛热议。批评家们吵成一锅粥,有人说这是一部巴尔扎克式的百科全书,有人将它譬喻为升级版的《围城》,有人称其为几代作家向《红楼梦》致敬的重要收获,就李洱自己而言,恐怕还是一部难解之书。

12月26日,“建构新的小说美学—长篇小说《应物兄》发布会”在京举行。发布会上,人民文学社社长臧永清表示,《应物兄》的出版可谓“千呼万唤”。这部书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了15年,李洱写了13年,如今正式问世、铿锵有声。多年以前,李洱在长篇处女座《花腔》中就展现了令人惊异的才华。至第三部长篇《应物兄》出版,李洱已从青年作家步入中年作家的行列。臧永清认为,《应物兄》是李洱的野心之作。“这部85万字的长篇小说,实际上驾驭的是人类浩瀚的知识场域和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史。把历史叙述跟知识分子的在场感结合得如此贴切,这在我们的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是第一次。”

刚一问世就变成“现象级”的小说

在《应物兄》中,李洱借鉴经史子集的叙述方式,记叙了形形色色的现代人,尤其是知识者的言谈和举止。所有人的举止都围绕着主人公应物兄的生活而呈现。应物兄的身上也由此聚集了那么多的灰尘和光芒,那么多的失败和希望。

著名文学批评家潘凯雄在新书发布会上指出,《应物兄》出版时间很短,已经变成了一个“现象级”的作品。12月24日在上海举行的一场研讨会上,来自上海和江苏两地的近30位批评家围绕《应物兄》展开认真激烈的研讨,现场发言踊跃,甚至出现了争抢话筒的情况。这些批评家年长的有“40后”,年轻的有“80后”,他们因观点碰撞而争论不休,这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批评界极为罕见的热闹景象。

《应物兄》之所以能构成一个文学现象,潘凯雄分析其原因:其一,这部85万字的小说李洱“憋”了13年。“一部小说写13年,放在世界文学史上并非绝无仅有,但在新时期文学四十年的历史上至少是凤毛麟角。”潘凯雄说。对比于网络作家的高产,这种“慢”反映出李洱对文学的基本态度。其二,《应物兄》在文体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这种功夫不是表面看起来的时空大迁移、叙述角度的大跳跃,“他就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同时也非常深厚的文体的创新”。

将知识分子的生活写得活灵活现

《应物兄》的情节围绕一所大学国学研究院的成立而展开,以学院为背景,是当下少见的反映知识分子生活与内心的作品。

“我们知道知识分子的生活是很难写的,像我从农村长大,后来当兵,根本不敢碰这种题材。而李洱不一样,他是读了大学,然后在大学里教书,再到中国作协,所以他一直和知识分子打交道,他对知识分子的心态和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这部书把他最擅长的、最熟悉的生活内容写出来。”著名作家周大新在新书发布会上说。

在《应物兄》中,李洱将中国老、中、青三代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心思行止描摹得活灵活现。“有些人因为知识而活得非常滋润,有些人活得非常无耻,也有些人活得让我们替他悲悯。”周大新说。从这个角度讲,周大新认为《应物兄》可以与钱锺书先生的名著《围城》分庭抗礼。

在著名文学评论家李敬泽看来,“《应物兄》不只是写给知识分子的,也是写给"我等俗人"的。”虽然小说旁征博引,涉及古今中外文献著述达500多种,从经史子集到古希腊罗马哲学,从沈括、朱熹到康德、黑格尔,从社会学、生物学、历史学、古典学、语言学、艺术学、医学到堪舆风水、流行文化,涵容的知识量堪称浩瀚,但所谓的“知识点”或许只是一种“迷障”。《应物兄》里也有活色生香、人情世故的地方,有人性的欲望,有复杂的经验,有追求和坚持。

李洱:这辈子只写三部长篇

在发布会上,李洱向大家解释《应物兄》为什么有那么多注释和知识点。他提到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话:“小说有多长,它的注释就应该有多长。小说写一部,作家为写这部小说所做的文案工作,那个文案应该20倍于它的正文部分。”

至于一部小说写13年,他认为不仅值得,而且应该。“我想我这辈子只写三部长篇,写一部关于历史的就是《花腔》,写一部关于现实的就是这部书《应物兄》。如果上天眷顾,我在10年之后可能会拿出我的第三部小说,关于未来的。”谈到24日上海那场极为罕见又极为热闹的研讨会,李洱称,“因为《应物兄》这部书,批评家、读者、媒体再一次进入文学,重新踏入时间的河流,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更多新闻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