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很多朋友都知道,每年五月初左右,基本上就无法联系到我了。那是因为我像往常一样,上山了。我去的那个地方,手机信号无法覆盖,也没有网络。那里,是中国北方最后的原始森林,尚是荒野。
每年春天,驯鹿生产的季节,我就会进入北方的大兴安岭丛林,去看望我的使鹿鄂温克朋友。
我开始了解并融入使鹿鄂温克人,是在十几年前,那是我第一次走进大兴安岭的森林。
那是深秋,也是森林里最美的季节。我当时背着90升的背包,带着足够生活一个星期的物资和装备在那片森林中露营。当时,我并不清楚那里是使鹿鄂温克人的传统游猎地。在露营的第三天,我偶遇维加,他将我带进他们在山中的驯鹿营地。我背着背包走进营地的时候,维加的妈妈芭拉杰依正在打列巴,搓着手上的干面从帐篷里走出来,远远地看到我走近,说道:“噢,小蒙古。”那就是多年以来我在森林中的驯鹿营地里的名字,间或她也会叫我的蒙古语名字——格日勒。
从那一年开始,只要时间允许,每一年我都会想尽办法抽出时间进入北方的山地。
四月末五月初,山林中冰雪消融,小驯鹿也在这个季节降生。那些刚刚降生不久的小鹿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到母鹿的腹下寻找乳头。它们生着像天鹅绒一样细软的皮毛,而它们的蹄子,竟然像煮得过久的栗子一样,是柔软的。小鹿的出生,总是带给营地前所未有的希望。
五月,也是候鸟迁徙的季节,我曾经有幸目睹由成千上万的大雁组成的雁阵如乌云般从山林上空呼啸而过的恢宏场面。很快,夜鹰也会到来,在每个晴朗的夜晚像不倦的铁匠一样发出敲打铁砧般急切的鸣叫声。一起到来的还有众多的候鸟,森林就此开始热闹起来了。
在林地间行走时,我常常无意中闯进一片林间空地,在耀眼的阳光下那些上下翻飞的红色蜻蜓仿佛遗落人间的璀璨宝石;而正在河湾中进食水草的驼鹿听到我靠近的脚步声,发出像大炮一样巨大的溅水声跳上岸,轰然作响地撞开身前的灌木丛,一头林中巨兽眨眼之间就消失在丛林之中;一头羞涩的狍子在白桦林中只是稍稍地展露了一下俊俏的头颈,就悄然隐没了;三头肥硕的熊若无其事地端坐在青翠的平缓山坡上,王者般俯视着整片谷地;随着如同地雷爆炸般的一声巨响,脚边平地升起一个巨硕的斑斓毛团,那是一只受惊的松鸡……
其实,从现实意义上讲,山上几乎没有什么美妙的季节。春天驯鹿产崽,刚刚结束冬眠不久的熊在饥饿的驱使下,常常会袭击母鹿和小鹿,营地的人们不得不时时提防;而秋天也正是山火肆虐的危险时段。
山上的使鹿鄂温克朋友,他们长久地生活于丛林之中,感受着这种季节的轮回,他们的时间只存在于太阳升起又落下、小鹿降生又长大这些具体的事情上。无论山外人视为仙域的风景还是炼狱般的严寒,对于他们,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承载这种生活方式的,正是那些在北方广袤的林地中黯然消逝的背影吧。
我看到一切的发展。
后来,营地里全部安装了太阳能发电系统和卫星电视接收天线,营地已经通电,并能接收到所有卫星电视节目。但是,随着这种发展,我也看到一些传统在慢慢地消逝,因为不断有外来的游客顺手带走营地的盐袋子,以至于因为找不到足够的皮子做盐袋子,使鹿鄂温克人不得不拿着个塑料袋装着盐喂驯鹿。以前使鹿鄂温克人要召唤自己的驯鹿,只需要摇动盐袋子,盐袋子上的驼鹿蹄甲敲打袋子的硬皮面,发出骤雨般的响声,驯鹿就会闻声而来,取食盐粒。但是,现在人们不得不通过揉动塑料袋发出的声音来召唤驯鹿。
有些东西真的永远地消失了。
寻求现实发展与固有文化的保留与传承的平衡,这几乎是世界上所有少数族群和原住民必须面对的问题。
美国自然生物学家乔治·夏勒博士说过:“每一个国家都应该维持部分的自然资源不受破坏,这点非常重要,这样未来才有可参考的记录,衡量环境改变才有一个基准,大家也才能看到土地遭破坏前人类所拥有的光辉过去。有朝一日要重建栖息地时,我们也需要知道过去的模样。”
这也正提醒我们作为全球驯鹿分布的最南端,中国保留古老驯鹿文化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使鹿鄂温克人数百年来带着自己的驯鹿群在森林中迁徙,与万物和谐共生,我们必须尝试让这种文化在森林中代代传承。这不仅可以作为我们在未来到来时参考的记录,也可以作为衡量环境改变的一个基准,将来的人们可以通过这种与森林共生的文化看到森林退化之前那广袤无边的辉煌过去。有一天,当我们试图重建北方森林的辉煌时,至少森林中的驯鹿文化,还能让我们有一个比对的标本。
更多的朋友习惯于将我视作来自草原和森林的人。确实,我被草原和森林接纳,我从未被抛弃,我时时在倾听来自远方草地上老人的呼唤,而森林营地上升起的炊烟,总是催着我回家。
我希望在北方无边的丛林中,使鹿鄂温克人敲打缀有驼鹿蹄甲兽皮盐袋召唤驯鹿的声音永远不会消逝;我希望背着背包穿越丛林之后,擦汗时透过白桦林看到帐篷上升起的炊烟,被驯鹿群簇拥着的营地;希望看到迎我进帐篷的芭拉杰依、维加和柳霞,希望看到我送给营地的礼物——那只已经剽悍如熊的蒙古牧羊犬齐姆且。
(《我的原始森林笔记》,格日勒其木格·黑鹤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2018年8月出版。本文为该书序言,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