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成人文学作家参与儿童文学创作的队伍中,张炜的形象显得格外醒目。他似乎做足了准备,带着一股强劲的力量进入儿童文学园地,满怀热情地为孩子们写作。从一开始的《半岛哈里哈气》到后来的《少年与海》《兔子作家》《寻找鱼王》等一系列作品,无不显示出其面向儿童创作的纯熟能力。2017年《寻找鱼王》获得第十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更是证明了张炜跨界写作的成功。
熟悉张炜的读者会发现,他的作品时常在文字里透出诗心和童心,弥漫着一种近似童话的氛围。那充满浪漫色彩的传奇故事,那带着神秘气息的林中野物,无疑能够给孩子带来亲近之感。2017年出版的《狮子崖》根据四十多年前的一部旧作修改而成,这就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张炜与儿童文学之间的亲密关系由来已久。如果将张炜作品中那些非自觉为儿童创作却适合儿童阅读的部分齐集在一起,我们便能清晰地看到其中的脉络。从这个意义上讲,“写给孩子的文学读本”系列丛书,不仅为小读者提供了一份阅读大餐,也为儿童文学研究者提供了解读张炜的一种思路。
在这套书中,张炜以讲故事的语调,娓娓叙说着他在胶东半岛度过的童年岁月。无论是书写生龙活虎的儿时生活(《小时候》)、描摹充满灵性的动物朋友(《动物们》),还是讲述似真似幻的“林野志怪”(《听来的故事》)以及海边发生的人与事(《在海边》),作者都怀着对自然的亲近之情与敬畏之心。这样的情感与内心的信念直接相关。张炜的创作继承了中国神话文学的传统,他说:“我的作品中,天地鬼神人,一片混沌,它们声气相通,我平等地对待它们。”他所描写的那些游荡于海上林间的野物和人,在天地人鬼神一片混沌中自由行走,他们以各自的性情和生命力,形成特有的情感互动与精神交流,由此共同构建出一个极富魅力的半岛世界。
在张炜看来,所有的神话传说都是披着外衣的现实,浪漫想象与强烈的社会性、现实性在他的作品中被很好地糅合在了一起。作家采用民间叙事方式,讲述亲身经历或是“耳闻目睹”的故事,没有太多夸张的想象,也没有太多铺张的陈述,显得节制而本分。其作品虽然传承了“齐东野语”的民间传统,却与《聊斋志异》说狐说仙的笔法有所区别。张炜所选择的“没有俯视或者仰视”、“没有设定的隐喻修辞”的写作姿态,使他的作品拥有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拙朴的情味。
不论是以幻想为基调,还是重现实描摹,张炜的作品都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作家有意模糊日常生活和幻想世界之间的界限,让人物于不经意间进入某种混沌状态,与充满烟火气息的自然精灵相遇,分不清幻境与现实。这些充满神秘气息和浪漫情调的故事,不禁让人联想起日本作家安房直子的幻想小说,读完后耳边总会响起诗意哀婉的自然之歌。不同的是,张炜所吟唱的这些自然之歌注入了男性的阳刚与雄浑,它们以特有的叙事节奏,传递出一种来自旷野的生机与活力,又保持着思想者的冷静与警醒。例如,《草楼铺之歌》《怀念黑潭中的黑鱼》《一潭清水》等作品,在彰显野性力量的同时包含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引人回味和深思。
借助半岛的地理空间,张炜建构了一个与儿童对话的文学世界。这样的世界对于今天的孩子尤其是生长在城市的孩子来说可能相距遥远,但这种根植于故乡与童年的传奇叙事有着非同寻常的吸引力。那些听外祖母讲述的奇特故事,那些在海边看大人拉网捕鱼的日子,那些捉虫子捣蜂巢赶灰喜鹊的生活,无不让人感到新奇和兴奋。
当然,张炜带给孩子们的不止是一些充满魅力的故事,还有内心所需的强大力量。尽管作家并非有意识地为孩子写作,尽管他在作品里所创设的思想路径并不容易抵达,但其文字中所包含的精神养分,对于特定成长阶段的孩子而言,是无比珍贵的财富。在《写作慢慢来》这本书中,张炜更是以思想的深度传递了他的创作理念。通过它们,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家的文学立场,并且由此建立一种独立自省并且充满创造力的话语姿态,进而影响未来的阅读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