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门类的艺术是相通的,比如文学与美术,二者总是密不可分又大相径庭。一幅画通常会将所有的光与影、明与暗、悲与喜一下子展现在观者眼前;而文学作品则更加善于娓娓道来,一点一点地将故事铺陈在读者眼前,留下线索,再抽丝剥茧般将读者引入文字中的世界。
曹文轩先生是能够用文字画画的人,他的作品是用黑白铅字涂绘的七彩画面。
读他的作品,你的头脑中定会出现许许多多幅的画面——不是抽象派或者表现主义的作品,而是更贴近俄罗斯巡回画派:写实、深沉、优美、抒情、充满乡土风情,赋予感染力、叙事效果极强。并且,他十分擅长使用柔和的金黄色调作为作品的基调,优雅、庄重,就像是列维坦的风景画,但每一部作品又会在这个基础上添加独一无二的色彩。《草房子》也许是最遵循这种基调的作品,汽氤氲的苏北乡村景致,桑桑和他的同学们有笑有泪的校园生活,温和而又生机勃勃,如同夕阳下逆光的粼粼水面;《青铜葵花》中则在大片向日葵的明亮黄色中加入了一些冬日芦苇荡的冷色调,带来更多冬天的印象。冷暖的对比也将两个孩子被苦难缠绕又充满爱与希望的成长之路铺陈得淋漓尽致;而《穿堂风》中除了惯常运用的金黄色,更增添了大量明亮的绿色,将少年几近绝望的处境与向往阳光的内心世界反衬得格外触目惊心。
在《蝙蝠香》中,这种如画的特质再次显露无疑,并且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作品摈弃了读者熟悉的温暖金黄色基调,选择了蓝色。作品运用了各种深深浅浅的蓝色,打造出一幅层次分明,清澈、略带忧伤而有具有浪漫气质的画面——
这是一个发生在夜晚的故事,作品中大面积出现了墨水般浓郁而深沉的蓝色,这种属于夜空的蓝色除了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与时间,更暗示着男孩充满巨大悲伤的内心。这种悲伤内敛而沉静,正与男孩处理这种悲伤的方式相契合:他将情绪深埋在心中,尽量不让它流淌出来。男孩每夜手腕上散发出的迷迭香香气是明亮缥缈的蓝色,这抹亮蓝色是连接男孩梦境与现实的纽带,梦境那端是秘密的梦,是对母亲的思念。现实这端是盲眼父亲对男孩的爱。父亲并不去叫醒梦游中的男孩,而是选择每个夜晚跟在男孩的身后,默默守护。这抹明亮的蓝色承载着希望,梦境中与母亲团聚的希望,现实中继续向着未来用力生活的希望。只有在白天,读者们才能看到那一大片泪珠般晶莹柔和的蓝色迷迭香花朵,这些蓝色的花朵完全属于现实的世界,记录着男孩全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男孩穿梭在这些蓝色中,这些蓝色构筑了整部作品的基调。
曹文轩的作品中总会出现一些特殊的意象。芦苇荡和芦花、金色的葵花、黄灿灿的麦田、香甜的桂花、绿色的原野……所有这些意象,都充满着温暖与美好的气息。但在《蝙蝠香》中,作家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意象——蝙蝠。
蝙蝠这种动物给人留下的印象一直不怎么美好,古今中外的文学和美术作品中时,它往往与黑暗、梦魇脱不开干系,充满着神秘的气息,甚至带着一丝不详的意味。但在《蝙蝠香》里,这种黑不溜秋的小动物被描写得精灵古怪,它们像“狂风中一片片黑色的树叶”,“鬼头鬼脑的黑精灵”,它们还会十分有灵性地“觉得奇怪:这深更半夜的,怎么会有个孩子坐在草垛顶上呢?”《蝙蝠香》中的蝙蝠被赋予了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它们作为夜晚的化身,翻飞在无人的田野中、树林里。而这本应是无人的夜里,却偏偏有个小小的身影在四处游荡,他明明不是蝙蝠,但却像蝙蝠一样出现在夜里。蝙蝠成为了男孩梦游的见证者,他们一起畅游在夜色中。另一方面,在某种意义上,蝙蝠也成为了孤独男孩的化身:梦游的孩子明明大睁着双眼,但似乎却什么都看不到,没头没脑一个劲儿地往前走,看不到田埂的缺口,看不到跟在自己身后的爸爸,也看不到拦在他面前的其他孩子们。梦游的孩子看上去就像一只古怪又孤独的蝙蝠,蝙蝠也成了男孩孤独与忧伤的见证者。
无论是《草房子》《穿堂风》这样发生在明晃晃阳光之下的温暖故事,还是如《蝙蝠香》穿梭在夜晚世界中的作品,曹文轩的作品总是十分动人,他讲的故事会调动起读者的所有感官。观众被一幅画作吸引往往就是一瞬间、一眼的工夫:画家通过线条与色彩构成的不同形象讲故事,把最具有冲击力的画面直接定格在画布上。曹文轩的作品把最打动人心的情节用文字搭建起来,用更加立体的结构建造出一片鲜活的天地。这也是“曹文轩新小说”为我们带来的新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