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军
祖籍河南孟津,现定居青岛,由他创作的《藏獒》三部曲畅销多年,新近出版首部儿童文学作品《海底隧道》。
《海底隧道》 杨志军/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天天出版社 2017年1月
一部少年的成长史诗,一段岁月的隐秘往事。作家杨志军日前推出他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海底隧道》。生命、爱、责任和梦想,故事通过一条海底隧道展开。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杨志军表示,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少年儿童懂得爱与付出,“我是个理想主义者,也理想主义地希望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承担起社会责任,帮助孩子们建立健全的人格。”
心里永远要有别人
留守儿童圆圆自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黄岛。对远在青海做国防保密工作的父母,圆圆充满不解和怨愤。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连接彼岸的“海底隧道”,他逐渐发现了父母、姐姐、张老师努力隐藏的秘密……在“隧道”的帮助下,圆圆拨开迷雾,懂得了爱,找到了成就坚强和善良的秘密。
据杨志军介绍,《海底隧道》中许多故事取材于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他从小生活在青海,后来定居青岛,故事也就在草原戈壁和胶东海边跨越展开。他曾多次去青海221基地采访,也曾困扰于青岛去往黄岛的轮渡遭遇到雾天,这些都成为他笔下的素材。“坐轮渡时,常常会遇到大风大浪,每每这时,人们就会想,要是有海底隧道就好啦。”杨志军说,《海底隧道》将自己人生里最重要的两个地方——青岛、青海连接起来,实现了多年的心愿。
回忆自己的少年时期,杨志军提到一件最触动自己的事情。1962年,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父亲借着下乡的机会用一件旧衣服换回来3个煮熟的鸡蛋。年幼的杨志军放学回家,看到桌上的鸡蛋,拿起来就吃,不知不觉吃掉了3个。父亲和母亲从外面回来后,吃惊地望着桌上的鸡蛋皮。父亲说,3个鸡蛋应该分成6份:爷爷、奶奶、伯伯、妈妈、哥哥还有你。“许多年以后,我才恍然明白:父亲唯独忘了自己,3个鸡蛋应该分成7份,而不是6份。即使在半个鸡蛋可以救一条命的年代,也全然不在乎自己,这就是我的父亲。”这件事像种子一样深深埋在了杨志军的心里,“父亲帮我定义了‘人’的概念。无论如何,要有一点情怀,心里永远要有别人。”
杨志军将这种情怀隐藏在《海底隧道》中。整部小说没有对爸爸妈妈、姐姐多多、张老师等人的奉献与爱做直接的描写和刻意的“拔高”,而是通过家庭、周边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孩子们懂得真挚的爱国情感和人文情怀。
作家要为孩子成长指路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陷阱’,比如谎言和欺骗,这就需要有人为孩子的心里点亮一盏成长的明灯。”杨志军认为,当下的儿童文学虽题材广泛,但主要以励志教育为主,书中往往告诉孩子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努力获取、占有,试图唤醒人们的奋斗意识。“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所有孩子都出人头地,但希望他们心灵干净、纯粹,拥有健全的人格。”在他看来,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长出什么样的花朵,当下,少年儿童的心理建设,尤其是道德启蒙最为关键。儿童文学作家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需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人性之美,为孩子的成长指路。
杨志军非常喜欢俄罗斯文学,如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作品中,处处可见浓郁的爱国之情,作品也因此被赋予灵魂,变得可读。“一个人有了信仰,才可能有行为底线,爱国也是一种信仰。”杨志军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责任和梦想等,让小读者们懂得爱与付出,也明白做人的底线。
“现在的作家越来越市场化,读者的选择常常会影响到作家的创作。”杨志军并不想被市场牵着走,他只希望自己引导读者,而不需要读者影响自己,“一个人的发展常常是时代发展的缩影,一个人的情怀也往往是国家情怀的一部分,我只想给孩子们多点精神营养。”
在《海底隧道》中,无论是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思念包容、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奉献,还是父辈们舍小家顾大家、坚定的爱国情怀,都深深影响着孩子们的选择。文章结尾,孩子们长大成人后,在面对人生道路选择时,都做出了更有价值的判断。如鲸生是个特别聪明的孩子,从小就给智障学校的学生上课,在成为一名科学家和继续为智障学校工作间,他选择了后者;主人公圆圆成了一名医生,他来到父母生活过的地方,救死扶伤。
常怀赤子之心
《海底隧道》是杨志军第一次以少年儿童为主角,专为少年儿童量身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我本身就是一个天真的人,喜欢用童话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看待生活,写天真的儿童很顺手。”杨志军坦言,儿童文学更符合自己的天性。在开创了荒原小说和神秘藏地小说两个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之后,他又为自己开启了一个新世界。
他认为,成人文学写作需要将简单的生活、简单的人物复杂化,通过复杂发现生活的本质,走进人物的内心;而儿童文学是一个提纯的过程,要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具体而言,创作过程中,一方面,不同于以往作品中大量使用诗意化的表达,在《海底隧道》这部小说中,杨志军会有意选择单纯、干净的语言,较少使用状语、定语等;另一方面,书中没有过多使用模糊的意向,而是直接地表达出来。
“主人公是儿童的,不一定就是儿童文学,你必须写出儿童的情怀、心情、语言。儿童文学必须是儿童能接受的,儿童感兴趣的。其次儿童文学必须是儿童的故事,故事里要有大人,但儿童是事件的主导者。”杨志军认为,儿童文学也有标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创作。作家必须丢弃老练、事故、复杂,还原自己的初心、童心,用手中的笔擦亮世界。“归根结底,常怀赤子之心,这是儿童文学创作的关键。”杨志军总结道。
然而,尽管这部作品与作者此前作品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究其内核却是一脉相承,都是对人性和情感的推崇,只是这本书更偏重于少年儿童的精神养成。“可以说《海底隧道》就是我个人的精神延伸,是我的情怀表达,也是我在经历之后再生的一种经历。我希望能像‘父亲’一样影响着我深爱着的‘孩子们’。”杨志军说,如此一想,就觉得当作家真是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