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杂志的读者在2016年第六期青年创作专号上,发现了一些相对陌生的面孔,他们是:李清源、宋小词、杨方、李云雷、孟小书、西元、晶达、王凯——《当代》杂志主编孔令燕指出,2016年是《当代》老主编秦兆阳先生“现实主义——广阔道路”发表六十周年,为此,《当代》杂志与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他们走在大路上——《当代》与青年作家现实主义创作”研讨会。李敬泽、白烨、孟繁华等出席研讨会。
现实主义是什么?一定是在寻求、抵达一种对于社会、对于时代的更广阔的总体性把握,而不是对现实吐槽。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看了《当代》青年作家的作品后,发现有一个问题不可回避:当我们说它是现实主义的时候,一定涉及到对于生活、对于时代的某种总体性看法。有的作家在这个问题上是有自觉性的,但也有些作品想得还不够深入、不够审慎,缺乏充分的自觉性。如何有力地抵达现实主义层面,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很容易不自觉地把这种总体性看法变成一种情绪,甚至变成廉价的愤世嫉俗。
作为创刊三十多年的著名文学刊物,《当代》杂志历来注重与青年作家的合作,曾在《当代》以新人新作甚至处女作露面的作家,日后有许多成了著名作家、经典作家。陈忠实的《初夏》、路遥的《惊心动魄的一幕》、王朔的《空中小姐》都是在《当代》首发的,他们都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青年作家。《当代》近年刊登的青年作家的现实主义作品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徐则臣的《耶路撒冷》、李师江的《中文系》、丁三的《精卫填海》、肖江虹的《百鸟朝凤》等等。
站在一本杂志的角度看,最令人欣喜的是,在今天的市场环境和文学环境下,仍有相当一批优秀青年作家的写作与《当代》一贯坚持的现实主义精神不谋而合。在务实与务虚之间,他们更倾向于务实;在为人生与为艺术之间,他们更倾向于为人生。青年作家正在自觉地用他们的写作记录着中国社会的变化,他们有别于前辈的经验、阅历和观念,注定能使反映现实、反思现实的写作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