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籍作家周大新推出了关注老龄化题材的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自1979年在《济南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后登上文坛,周大新一步一个脚印在文学里跋涉。这名出身于农村,也是出身于军营的作家笔下涉猎的题材甚为广泛:他写农村题材,也写城市生活;他写历史战争,也描绘现代军事领域。2008年获得茅盾文学奖后,他不断地挑战自我、变化题材,对当下社会生活投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写作生涯从山东开始
出生于1952年的作家周大新是河南邓州人。邓州地处河南、湖北、陕西交界的地方,古代也是文风昌盛之地。韩愈、寇准、范仲淹都在此做过官,史称“邓州三贤”。宋庆历六年,范仲淹就是在此地写下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当代作家中,姚雪垠、梁鸿都是邓州人。从小就喜欢读文学书的周大新也想长大了写一本书。参军后的周大新从军营开始实现了儿时的写作梦想。
周大新对孔孟之乡的山东有着异常深厚的感情,他把山东称作他的“第二故乡”。18岁时,周大新到山东当兵,自此以后在齐鲁大地生活工作了25年。他文学创作的开端也是在山东。周大新说,从小他就喜欢听大人们讲故事、听鼓书艺人说大鼓书、看豫剧、越调、曲剧等河南的地方戏,也喜欢看《林海雪原》《青春之歌》《播火记》《艳阳天》等那个时代流行的小说。但真正动心写作是在肥城某师地面炮兵团当战士、副班长、文书、班长之后。
“那时我读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和当时翻译过来供批判用的前苏联时期的一些小说,给我带来很大的精神震撼。那个时候,周大新才知道原来书可以写得如此迷人,遂生出了写作的愿望。然而,写了几年都未能发表出来,只是在《前卫报》和《前卫文艺》等军内报刊上发表一些小作品。
说到自己在1979年发表的处女作短篇小说《前方来信》,周大新对刊发这篇小说的《济南日报》充满了感激之情。“那篇作品很稚嫩,但日报的副刊编辑依然编发了它,从而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自信。没有那篇作品的发表,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我了。”周大新说。后来,他调至济南军区机关工作,说自己满足了写作的两个条件:一是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二是没有衣食之忧。所以,周大新说自己的写作生涯是从山东开始的,也是从军营开始的,和军旅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
自此以后近40年,周大新已经发表长篇小说《第二十幕》《湖光山色》《安魂》《曲终人在》等,另有中短篇小说、散文、剧本和报告文学作品共600余万字,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冯牧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其中,长篇小说《第二十幕》被誉为一部史诗性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的《百年孤独》”。小说《曲终人在》关注腐败问题,被誉为“一部书写大变革时代人间万象和世道人心的‘警世通言’”。双脚离不开生养他的大地
上个世纪90年代,周大新写过唯一一本科幻题材的小说《平安世界》,是专为孩子们写的一本书。在那本不到10万字的书里,他让人类获得了准确预报地震的能力,从而避免了地震对人类的重大伤害。“虽然那只是我的想象,至今也没有变成现实,但却让我对作家的社会责任感有了充分的思考。”
虽然标签是一名军旅作家,周大新笔下涉猎的题材却甚为广泛,比如农村、亲情、反腐、都市生活等等。谈到作家的社会责任时周大新说,作家不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之外的。作家可以在虚构的世界里天马行空,但是双脚却离不开生养他的大地。“也因此,他对于生养他的大地负有回报的责任,也就是说,他应该通过他所写的文字,来促使大地更加生机勃勃,好养育更多的子孙,好让生活在大地上的人们更加幸福。”周大新说,通俗地说,作家应该对人性中的黑暗部分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表现,从而提醒人们不要任这种黑暗的部分蔓延成灾;应该不断地用作品去呼唤人们心中的爱意,让爱成为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应该用作品展示人与自然的血肉关联,促使人们去关爱人类的外部生存环境。
周大新特别强调人类最重要的价值观就是“爱”,也就是爱心和爱意。比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对战争的思考、《安娜·卡列尼娜》对爱情的理解,都非常切合他的价值观:爱是人活着的最重要的动力和目的。所以,多年来周大新的作品始终没有离弃“爱”这个主题。新作《天黑得很慢》这部长篇小说也塑造了一个充满爱心的保姆形象,目的是“想帮助我的读者来认识爱在人类生命末端路途上的作用。”
不过,周大新对作家的力量并不太乐观。“作家的力量是微乎其微的,因为读你书的人不会太多。”他说,现在我们提倡建立书香社会,如果大家都多读点书,都能思考一些问题,就会在自己的行动上表现出来,这可能也是文学推进共识的社会功用。作家既然把作品发表了出来,让更多的人读到了,那也是对读者的一种责任心。最终能让很多人都尊重的作家一定是有广阔胸怀的人。”谈新作:我老了,也很怕老
2018年伊始,周大新就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了新作长篇小说《天黑得很慢》。这是一部关注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小说,这个题材在此前国内小说创作中尚属空白。小说以一个小保姆照顾老人的故事为线索,反映了中国老龄社会的种种问题:养老、就医、再婚、儿女等问题,写出了生命的蓬勃与死亡、爱与疼惜。
为何会写这样一部题材的小说?今年66岁的周大新毫不避讳地说:“因为我老了,衰老对于我已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现在所面对的状况是,老年的朋友和熟人已经不少,但仍然每天都有“新的老年人”加入到自己所在的队伍里,这个队伍越来越长。这个队伍在向前走的过程中不乏开朗的笑声,但更频繁听到的是对沿途所见的惊诧、抱怨和怒斥:这段路怎会如此难走?“这让我想起了米兰·昆德拉说的那句话: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很多老人并没有做好面对老年的准备,他们以为这段路与以前走过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路段没有太大的不同。”周大新说,其实,老年这段路沿途的风景,与以往走过的路段相比,已有极大的不同。
基于此,周大新生出了描绘人生最后一段路途风景的心,便有了这本名叫《天黑得很慢》的书。他认为,把这段路途上的风景描绘一下,对人们认识生命现象会有价值,对帮助老年朋友顺利走完这段路会有意义。而对他自己也是一种预先把握,有利于消除内心对老年的恐惧。
这本书的标题是《天黑得很慢》,意在说人会变老,但是会像夏天那样天色缓缓变暗,透露着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不过通读全篇,给人更大的感受是衰老是一个不可抗拒的魔鬼,不管人们如何努力,始终对抗拒衰老无能为力。小说的主人公还是渐渐听觉下降,视力模糊,失去行动能力并且患上老年痴呆。小说没有以死亡结束,而是用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周大新说,之所以设置这样一个开放式结局,是因为目前医学对老年痴呆还没有更好的措施。“我不能把结果说得太好,那脱离医学发展的实际;但我也不想让人们绝望,毕竟现代医学每天都在进步,尤其是现代基因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正在接近破解老年痴呆症之谜。”周大新说。
即便是通过一部小说思考了“变老”这个问题,周大新自己仍然毫不讳言:“说一句实在话:我很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