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葛亮“长篇小说《北鸢》研讨会”在京召开。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潘凯雄,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应红出席会议并讲话。胡平、梁鸿鹰、施战军、陈福民、张颐武、刘琼、梁鸿、张莉、岳雯、霍艳等评论家与会。研讨会由何向阳主持。
《北鸢》是葛亮继上一部《朱雀》之后历时七年完成的最新长篇小说。葛亮以家族故事为引,写知识分子、商人、伶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厚重禀实的笔触书写了历史风云中两个家族的命运沉浮。文笔华美清雅,被誉为当今华语文学界“新古典主义小说的力作”。
研讨会上,专家们对于《北鸢》中的人物形象、叙事艺术、伦理道德、美学风格、语言的抒情性进行了细致入微地梳理与探讨。
李敬泽谈到,《北鸢》是值得严肃的对待的一个作品。近几年来,中国的小说家们都致力于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获得艺术资源。但是在现代使用传统文化资源一定要有一个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北鸢》恰恰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梁鸿鹰说,阅读《北鸢》可以看到中西文化的交汇,这是一部具备浓重的理想化色彩的作品。
《北鸢》中的抒情传统既是作者的一贯的文学特色,也充分体现了那段民国历史。胡平认为,小说的行进波澜不惊,静水流深,读起来像水墨画那样,颇具中国哲学的味道。而葛亮老练的地方在于故事情节并不全然的充分展开,而是点染中留有余韵,深得中国古典小说的精髓。抒情也不是肆意的感情铺张,对文字有一种细腻、绵软、贯穿其中的克制。施战军表示,抛去年代的界限,小说整体充满了情味,读起来细腻而爽净。人物的命运与角色的发光点正是在种种情味的晕染下爆发出来。
葛亮将家族故事置于乱世流离、风云际会的大时代中,《北鸢》继《朱雀》后再次书写近现代历史、家国兴衰。梁鸿说,当代写作者很容易将历史本质化,这是难免的,因为我们要急于判断,或者因为身在生活之流里,难免想在特定的历史事件或历史时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这种符号化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当你把历史做一个本质化处理的时候,很容易缺乏思辨性。这种思辨性是文本非常重要的一点,尤其是小说。因此将《北鸢》定义为“民国”小说实难免窄化了文本的宽阔度。张莉也表示,小说《北鸢》实际描写的是民族抗战的一段历史,在乱离的历史过程中,他记下了这样一群人、一些人。每个人身陷局中,每个人的彷徨、不安,写出了人在这样战乱年代的复杂性,并仅仅是复现了民国。
与会学者也从“华语文学”的角度对葛亮的创作进行了分析。对葛亮小说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如对小说中人物分寸感的把握,故事结构的掌控等,也提出了商榷意见。
据悉,《北鸢》自2016年9月上市以来,销量即将突破30万,已入选2016年“中国好书”等各类好书榜单30余种,精装珍藏版将于明年1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