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和出版《辞海》,是中华书局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留下的一项重大功绩,而舒新城的名字,便是与中华书局的这一功绩紧紧地联结在一起的,因而,他一直被人们所怀念。
舒新城,原名玉山,学名维周,字心怡,号畅吾庐,曾用名舒建勋,1893 年7月5日(清光绪十九年五月二十二日)生于湖南省溆浦县东乡的刘家渡村。他自幼爱好写作,二十岁即开始以写稿卖文补足学费。1916 年在湖南高师时,曾一面读书,一面与同学陶菊隐、许彦飞在长沙办《湖南民报》。1919 年冬又与杨国础、方扩军等办《湖南教育》月刊。因他在学生时代受过各种学制的教育,又任教多年,但对当时的教育制度始终抱有怀疑和抵触情绪,所以从1925 年开始,便专以研究近代中国教育史,埋头进行著述。
舒新城因研究教育,与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成为密友,陆费逵便于1928年3月聘舒主编《辞海》。《辞海》缘起于1915 年,但因主编者徐元诰先后出任上海道尹,又转河东道尹,《辞海》编纂之事一直被搁置。当时虽成稿数十万字,且为前《中华大字典》的旧稿。
正如陆费逵在《辞海》“编印缘起”中所说:“原稿中已死之旧辞太多,流行之新辞太少。”所以说舒负责主编《辞海》时,等于从头开始。
他接受工作后,首先确定以英国《韦氏大辞典》为《辞海》的体系,决定收词范围为:旧籍中常见之词类,历史上重要之名物制度,流行较广的新词,行文时常用成语典故,社会上工农商之重要语汇;常见之古今地名,最重要的名人名著;科学文艺上常见常用之术语等。此外,凡常用而不能列入上述原则者,也应有尽有。并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搜集新词方面。他为此命同人遍阅新书新报。根据陆费逵的要求,舒新城于1930年1月初由杭州迁沪,正式加入中华书局,出任编辑所长。由他领导的《辞海》编辑班子也全部并入中华书局,组成编辑所的字典部。1935 年初,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铁蹄逐渐深入,不少同人对出版业务丧失信心,舒新城则说:“我们决不能自馁,古人云: 多难兴邦 ,我们也许因各方面之迫,而在事业上得出一条出路。” 舒新城并不因时局的动荡而动摇,于1936年12月支持出版了《辞海》上册,第二年又出版了下册。
1949年5月26日,上海解放,舒新城仍任中华书局编辑所长并代理中华书局总经理。根据当时形势,他觉得自己参与主编的《辞海》已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所以他开始酝酿修订《辞海》的计划。1957年9月17日晚上,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接见舒新城。
他又提出了编辑《辞海》和百科全书的建议,毛主席说,我极为赞成,到现在我还只能利用老的《辞海》、《辞源》,新辞典没有。你们建议很好,应写信给国务院。毛主席又勉励舒新城说:“你应挂帅在中华书局设立编辑部,以先修订《辞海》为基础,然后再搞百科全书。”毛主席还鼓励他“一定要干”。当时,舒新城虽退休多年,但接受修订《辞海》任务后,立即重新积极地投入了工作。他不仅经常往返于上海、北京之间,出席有关修订《辞海》的各种座谈会,还从行政到组织,从编辑到资料,从财务到选择工作地点,无不精心筹划。1958年5月,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成立,舒新城出任主任。1959 年,辞海编辑委员会成立,舒新城任主任委员。同年6月,第一次编委会确定修订后的《辞海》,应成为一部供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人学习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化知识的普通工具书。1960年春天《辞海》的初稿基本完成。当时,上海学术界已是“满城争说编《辞海》”的局面。3月下旬,二十万字的《〈辞海〉试写稿》印出。正在病中的舒新城仍逐条审读,并在排校技术和原则性问题上写下了几十条意见。他强调《辞海》应使“外行看得懂,内行说不错”,并指出:“只有在具体工作中时时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把政治性、科学性、通俗性“紧密结合起来,方能提高《辞海》的质量”。这些意见,为这部巨型工具书的修订提供了正确的目标和方法。不幸的是1960年11月28日,他终于因重病去世,未能看到修订后的新《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