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黛云:汤一介遗稿《我们三代人》贵在不避难不逃责

《我们三代人》的出版很不容易,汤一介在2003年就写完了,但直到今年才由中国大百科出版社出版。汤一介在该书的开篇序言里写下这么一段话,他说:“我用我亲身的耳闻目睹以及可得知文献材料,通过我们三代人的经历,来描绘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遭遇以及我的感想。”

在我看来,《我们三代人》的出版价值在于,以汤氏一门三代记录了一百年来知识分子的心态历程。汤一介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汤霖是进士,也当老师,开门收徒;汤用彤,也就是汤一介的父亲,是第一批到美国用庚子赔款读书的学生,后来在美国的哈佛大学,和当时的吴宓、陈寅恪一起被称作“哈佛三杰”;汤一介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了一辈子书。

《我们三代人》记录了三个主题,第一是知识分子心态,记录家国之忧,民族大义。为祝贺汤霖六十岁生日,有学生画一幅《颐园老人生日讌游图》,汤霖写了一篇约五百字《自序》,表现了他为人为学之要旨。他说他这一代人是失败的,学不足以成名,宦不足以立业,但该怎么安身立命呢?应该“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前两句是儒家的思想,后两句是道家的思想,就是孔夫子所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根。在汤一介的墓志铭上,这个家训就刻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我们立身处事的信条。

这本书除了记录建国初期知识分子对共产党的正面认识,发自内心地拥护共产党,拥护新中国;还如实记录了经过历次运动,知识分子在心态上的变化。比如汤用彤先生认为,1950年代大学院系调整时,郑天廷被调出北大,使北大历史系清史的教学与研究成为空白;以及哲学所、中文系都因院系调整,元气大伤。此外,汤一介认为,现在看来,当时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使知识分子失去了独立的人格,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自由”,失去了创造力,这是应该深以为教训的。

《我们三代人》还记载了很多在正史上难得的史实,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关于“文革”时期批林批孔运动中的“梁效”。这对汤一介来说是很纠结的心病。他在书中做了很多自我批评,他说:“任何人在他的一生中总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些错误会得到别人谅解,甚至他自己也可以原谅自己,但是有些错误是不会得到别人谅解的,自己也不能原谅自己。我参加清华、北大两校大批判组,即‘梁效’,这属于后一种情况。这事虽然已过了30年,而且组织上也不下结论,也不再追究,但在我心中总是一个问题,我应该做一个交代。……现在趁我写回忆的时候,也许是一个我和‘梁效’做一个交代的好机会。”所以,他对此写了1.2万字,做了详细的交代。从历史上看,中国知识分子大多以仕途为归,“文革”使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失去了自我,无疑是一个大悲剧。汤一介的话是写给现在和未来的知识分子的,是为了我们的国家,为了我们的前途。他认为“文革”的教训对他来说是一面镜子,必须从中来时时反省自己,这是他最后的觉悟。

我曾把汤先生人生的肖像勾勒为四个方面:学贵乎专,思贵乎大,见贵乎远,人贵乎定。他终其一生,对待世界、对待人生的态度都是这样一种理性明达的态度。

(2015年11月29日,汤一介遗孀乐黛云在国家图书馆文津读书沙龙解读《我们三代人》,此文为演讲节选。)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