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互联时代,人们开始了“微”生活。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表面上看,各种“微阅读”让生活更加轻松便捷,但实际上,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正在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是人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和理解方式。用中华书局基础图书分社社长王军的话来说,“微阅读”正在侵蚀着人们的深度思考的能力,让原本就忙碌疲惫的生活节奏变得更加的浮躁和紧张。作为中国经典文化传播的重镇中华书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呼吁民众重视经典阅读,回归纸质阅读从而感悟经典的魅力,更有责任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使纸质阅读成为可能。”王军对记者说。新春伊始,中华书局一口气推出了“中华经典指掌文库”第一辑八本图书。在王军堆满各种大部头图书、略显杂乱的办公室里,这套放在他办公桌上的口袋本图书到反而显得小巧、精致。据王军介绍,“指掌”二字,出自《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孔子用手指着手掌,说明事情清楚容易。文库取名“指掌”,其寓意一是希望给广大读者提供浅显易读的文本,二是指书之形制,即一指可翻、一掌可握的书。
让阅读回归经典
中华书局是百年老店,所以更要有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做这套书的目的就是想“让人们浮躁的心灵得到片刻的安静,让人们对自己的生活能够反思和自省,这也许是提高国民素质一个比较好的途径。”王军认为,现在人们生活富裕了,但是幸福感却没有增强,这就是读经典读得太少,灵魂的枯竭得像荒凉的沙漠。总是跟着流行的东西跑,没有自己的价值观。让现在的年轻人能多读些经典,哪怕能读一本书、一篇文章,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这就是我们做这套书的初衷。”
“这套书的开本,我是比照着现在最大规格的手机的大小来设计的。想把读者拉回到纸质阅读,那就要实实在在做点事儿。”书变小变轻了,携带方便,可以放在身边随时取出阅读。其次内容的选择上,第一辑中8本书,出版社采用了3、5配备的方式。其中3本是中华书局常规的经典读本如《老子》、《孟子》等;而另外5本,则是一些轻松点的书籍,趣味性更加丰富一些的读本,如《茶经》、《西厢记》等,轻松的内容、合适的阅读量让读者在闲暇时乐于阅读。
纸书阅读也有未来
“玩手机累了,看会儿书吧!”这是中华书局推出“中华经典指掌文库”的主打宣传语。王军把他们这次口袋书出版的行为描述为“反潮流但时髦”的事,“我们应该是国内首套向手机阅读‘宣战’的书。”王军认为,读纸质的书与浏览电子屏幕是不一样的。屏幕阅读虽然能够迅速获取信息,但是相较纸质阅读,网络和移动终端的浏览缺少了思考的空间与机会。这次之所以逆向思维尝试出版口袋书,就是希望吸引更多的人回归传统阅读。据权威机构调查,在电子阅读做得相当成熟的国外,目前纸书阅读和电子阅读的比例是7:3,电子阅读器中虽然能装上千册的书,但是人们真正需要的,有时间去仔细阅读的也许就是那么几本书。王军认为做传统出版的人总是说手机等移动终端阅读抢占了的读者,一味去指责读者的选择,但反过来想想我们有没有为读者提供更好更有价值的服务呢,所以也就有了这系列书。“现在文库的二、三、四辑目录都已经列好,我们坚持会做下去。”王军介绍,第一辑的文库首次印刷就达到1万册,一个星期就发货了7000册。不过,王军还是承认这套书成功与否还是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出版社已经做了两手准备”,王军说,第一种就是达到社会、经济效益都好,而第二种则是可能遇到电子阅读拥护者的痛骂,诸如“落伍”、“老土”、“被淘汰”等词汇。无论怎样,王军说都已经做好准备,能引起争议也是好事,只要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就行,电子阅读虽然是潮流,但也需要反向思考。
做读者愿意收藏的好书
其实王军和他的团队也不是要对抗电子书和手机阅读,他们只是坚信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力量,还是能够吸引当今的年轻人。“虽然目前市场上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图书品种很多。但是中华书局有上百年的积淀,做传统文化的图书最有实力。“2006年我策划的一套50种的《中华经典藏书》如今发货码洋已经累计1个亿。现在国家、社会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已经是一种常态,关键是把内容和形式做好。封面的设计,以及用纸力求精美精致,让读者一看就喜欢,不是看完就扔,而是愿意收藏。”王军认为在电子阅读潮流席卷而来的今天和未来,也许一本精致的纸质读物,一本线装书,倒是让年轻人彰现自己与众不同和文化品位的利器。越是经典的越长久,传统的纸制图书和它的阅读将会永远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