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京日报 | 作者 史根东
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运时代而生
《走向可持续的未来》陈晓萍 侯小英 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纵观中国近年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情况,以及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导、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团队开展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本土化理论和实践研究,对可持续发展教育做如下几点总结。
第一,可持续发展教育可基本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可持续发展时代应运而生的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受教育者形成可持续发展需要的科学知识、学习能力、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可持续发展教育具有两项教育功能: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可持续发展教育育人目标是培养学习者形成可持续发展素养:掌握可持续发展科学知识;提高可持续学习能力,含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准确与有条理的表达能力、评价他人观点与得出结论的能力、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等;形成可持续思维品质,含前瞻性思维、系统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自我完善思维等;树立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含尊重当代人与后代人、尊重差异与多样性、尊重环境、尊重资源等;践行可持续生活方式,含绿色餐饮、绿色起居、绿色出行、绿色购物等;参与解决可持续发展实际问题。
第四,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创新策略注重开发“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即以可持续发展教育为主导设计与实施各学科课程。
第五,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学创新基本途径是构建可持续学习课堂,其要领包括采用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知行并进等教学原则与具有系列创新性的教学—学习方式。
第六,可持续发展教育注重指导学习者参与绿色社会建设,主要包括:开展“资源—环境”类实践活动,含城乡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专题活动;开展“社会—文化”类实践活动,含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国际理解类专题活动。
第七,学校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策略是分步创建实验学校、示范学校、国家示范学校,加快促进学校完成从单纯资源消耗型场所向节能减排示范基地转变。第八,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优质教育之道,其预期实践效果是更新地区教育功能定位、更新办学理念与学校品质、更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更新学生素养等。
在国际、国内可持续发展教育概念与理论研究取得一定共识并已发布系列成果的基础上,以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1年5月召开的第3次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上发布的教育路线图为契机,国际社会出现了一个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研究与实践研究的新趋势。从这样的国际视角与时代高度加以考量,本书堪称应时之作。
我认为本书在以下三方面的创新性特点值得广为传播和借鉴:
首先,对联合国有关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结论做出了兼具概括性与准确性的论述。在列举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若干重要文献中有关可持续发展教育含义的多种表述形式之后,作者对其共性做出概括。在这里,作者聚焦学习者,梳理和论证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含义,明确揭示该项教育为了人、关注人、成长人的时代价值,强调了“培养可持续发展公民”的本质要求。同样地,作者也关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社会功能,强调了当代教育应当在促进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贡献。
其次,对当前国内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分析与评价。关于教师教育的问题的确值得关注,但确实少有人提及。作者能够对这一问题加以审慎考察、深入分析并提出严谨的评价,难能可贵。书中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力薄弱,教师缺乏有效教学资源的支持、缺乏系统的培训,是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这一评价甚为中肯。在不少地区与学校的考察中可以看到,相当数量学校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研究时间长,典型经验突出,就是难以较快实现“星火燎原”的预期效果。究其原因,多在于没有来自权威机构的系统培训,校内难以建立具有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力的骨干教师群体,因而难以形成相互研讨切磋与合作成长的教学—学习创新环境。找到问题是迈步新征程的开始。可以相信,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不断升温的新形势下,以作者对教师教育问题分析作为参照,不少地区与学校存在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定当较快得以解决,广大焕发出青春与活力的教师一定会打开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局面。
第三,注重以可持续发展学习目标为纲进行周详的教学案例设计。该书的绝大部分篇幅用于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中小学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旨在为广大教师搭建一个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到学生学习行动与可持续成长的桥梁,完成了从理论研究到教学研究,再到课堂教学实践与学生成长的“三级跳”的完整过程。
就这样,走完了学生作品评价这着着实实的“最后一公里”,作者终于手把手地指导教师完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从抽象概念到新课堂,再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跨越。该书每一节围绕一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作者一一细致入微地做了“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教学目标”“阅读学习概要”“典型案例设计”这样四个板块的精心设计,实在是“全系统式”工作的最佳范本。(作者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执行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