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种子

  • 发布日期:2018-05-14 新闻来源:文汇报

1531206_xiabing_1525659259332_b

《乾隆:政治、爱情与性格》 张宏杰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提到清代历史,许多人认为,创造了康乾盛世的康熙、乾隆都很厉害,而到了晚清,比如道光、咸丰、光绪,就一个不如一个,因此才丧权辱国。但是,仔细阅读历史,就可以发现,鸦片战争的种子,恰恰是在乾隆时代种下的。

历史学者张宏杰的新著《乾隆:政治、爱情与性格》,以翔实的史料、轻松的笔调,探讨乾隆执政得失,揭示了表面繁华的康乾盛世背后的千疮百孔,读来让人触目惊心。

18世纪末,英国战胜荷兰、西班牙、法国等昔日海上强国,成了新一代海上霸主。工业革命则使英国的纺织品、钢铁产品及其他工业制品质量迅速提高,行销全世界,但这些东西运到中国却卖不动了。当时来广州的英国商船,所载货物仅占10%,其余都是银子。英国人只能用现金来买中国的茶叶。

为改变中英贸易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英国政府派出以马戛尔尼勋爵为团长、乔治·斯当东为副使,共700多人的使团,以庆贺乾隆八十大寿为名,携带大量珍贵礼物,分乘三艘大船,历经9个月的漫长海上行程,于1793年7月底抵达天津。       

英国庞大使团来华贺寿

此时乾隆正在承德避暑,他的生日庆典下个月将在此举行。看了加急送来的礼品单,乾隆指示,体积庞大的八件留在北京安装,其余运到承德,先睹为快。

然而,当马戛尔尼一行终于到了承德,却与中方官员为了见皇帝时的“三跪九叩”产生了严重冲突。英方认为,我们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来这里是想和你们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怎能让我们三跪九叩?清朝官员也傻眼了:我们天朝上国,和你们怎么可能有平等的外交关系?

双方僵持不下。乾隆派他认为最能干的大臣和珅去谈判。

圆滑的和珅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双方各退一步,英国人同意在各国使臣都行礼的时候,他们混杂其中,单膝跪地,随众俯首,跪三次,俯首九次,中方则不再勉强他们非要把头碰在地上。晋见因此勉强得以举行。

1793年,即乾隆58年8月13日凌晨,隆重的“万寿”庆典活动在承德避暑山庄举行。英国使臣随着各国使臣一起进了帐篷,见到了这位地球上统治着最多人口的著名君主。马戛尔尼回忆说:“我仔细观察乾隆皇帝,发现他的精神气质不错,很像我们英国的老年绅士,精神健旺,八十多岁了,看上去不过六十多。” 

乾隆对英国礼品不感兴趣

庆典结束后,马戛尔尼发现,清朝政府对他们的接待标准迅速降低。但英国人对此行还抱有希望。因为乾隆将在生日过后观看礼品。在英国人看来,国家力量主要建立在军事及物质实力之上,礼品中的一些武器,展示了英国在军械制造上远比清朝领先。

然而,乾隆一一观看英国人精心准备的礼物,却感觉没有什么了不起。

运到承德的礼品,体积都比较小,有200匹呢料、两台大望远镜、两支汽枪、两支漂亮的猎枪、两对加长了像步枪的马枪(可连射8发子弹)、两箱爱尔兰特产波纹绢、两箱高级英国手制华贵地毯,还有一大批英国贵族和名人的肖像。

在乾隆的印象中,英国的呢子除了做帽子外没什么用处。至于枪械,他拿到手上感觉不太习惯,更由于他认为生日里舞刀弄枪不适合,也没试用。至于英国人非常重视、由牛顿发明的反射式望远镜,在乾隆看来,就是普通的“千里镜”,只是别的望远镜从正面看,这个是从旁边看。

真正让乾隆感兴趣的是那批英国贵族的肖像,他觉得画得很逼真。不过,西洋画法,宫中的西洋画师郎士宁早已展示过了,所以乾隆觉得也算不上新奇。

对于留在北京的那八大件,乾隆还是充满期待的。然而,由于清朝官方翻译实在差劲,以致英方精心考虑后送来的天体运行仪、展示英国海外殖民地及军舰航海路线的地球仪,甚至当时最厉害的“君王号”战舰模型,都未能引起乾隆的兴趣。

英国人不愿意痛快地下跪,送的礼品又让乾隆不太满意。马戛尔尼偏偏在这个时候又正式提出了英国的几项主要要求。

乾隆当天就给英国使团下达了一道长长的谕旨,对于互派使节、开放珠山等地通商的一系列请求,遂条驳回。

这道谕旨,等于向世界宣告了通过和平方式打开中国大门的不可能。

马戛尔尼这次出访,为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英国人出使中国的目标全都落空。不过,这次出访在五个方面为后来的鸦片战争埋下了伏笔。

第一方面是对大清帝国整体国力进行了深入的评估。

原来欧洲人非常敬畏大清王朝,但通过这次访问,英国人发现大清帝国远不如想象的那么强大。

从明代晚期开始,很多传教士陆续抵达中国,把四书五经和中国历史典籍翻译到欧洲。欧洲人形成一个印象:中国几千年来由孔夫子的伟大思想所指导,由仁慈的皇帝统治,是大一统国家,社会富庶而和平,人民勤劳而礼貌。相比之下,欧洲小国林立,战乱不休,远不如中国。

到了大清帝国,马戛尔尼觉得远不如传说中的富庶。市井确实很繁华,上层社会的生活也很奢侈,但大部分普通老百姓生活在贫困之中。

英国礼品总管约翰·巴罗在回忆录中说:“看不到一座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中国的城镇不能跟英国的普通小镇相比。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乾隆年间,粮食总产量虽创历史最高,但人口翻了一番还多,人均产量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仅为780斤。普通农民家庭年收入不过32两白银,全年平均支出却是35两,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

而18世纪普通英国农民家庭年收入约合当时清代的472两白银,除去各种花费,每年能有38两剩余。

更令英国人惊讶的,是乾隆朝国家治理手段上的落后。

英国人先在浙江定海登陆,为尽快赶到天津,他们向当地总兵提出需要领航员。巴罗在回忆录中说:总兵派兵,很快抓回一大群。这些人见了总兵,个个双膝跪地,浑身战抖。总兵审来审去,找出两个人,去过天津。不过这两人不愿接受这个任务,因为他们早已转行不再航海……但总兵不为所动,强令他们立刻动身。

“迫使一个诚实而勤劳的公民,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抛家离子,从事于己有害无益的劳役,是不公正和暴虐的行为。”英国人由此认为,大清王朝的治理手段是比较落后的。

英国人为后来侵华埋下的第二个伏笔,是军事上的考察。

乾隆指示,凡英国人经过之处,要多组织士兵,用最好的装备,最好的精神状态,展示天朝强大的武力。

英国人记载,每到一地,都会看到一队士兵,有弓箭手、火绳枪火和大刀手,挺胸叠肚,全力展示东方人的武勇。然而这反而让英国人感觉可笑。世界已进入火器时代,而大清军队仍停留在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战阵战法和精神面貌则停留于中世纪。

清军当时最主要的装备是弓箭、大刀、长矛,火器主要是火绳枪。当时欧洲军队主要使用燧发枪,有些已用上滑膛枪。乾隆朝军队的装备,和明朝末年相比并无变化,和英国相比,落后了差不多一百年。

可以说,这次访华,英国人在军事方面收获非常巨大。除了对清帝国军队的整体评估,他们还考察了大清王朝的具体防务。他们沿途有专人测量搜集各种数据,比如城墙高度、厚度,水道的深度等,因此从浙江到北京这一路,他们初步探明了海路和运河的航道,对北京、通州、定海等中国城市的防卫设施进行了细致观察,为英国后来入侵北京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资料。

第三个伏笔,鸦片战争与鸦片贸易有关,而英国人大量地向中国输入鸦片恰恰是在马戛尔尼访华之后。

乾隆时代的中英贸易非常不平衡,英国商品在中国打不开销路,只能用白银换取中国的茶叶。英国人心急如焚,千方百计寻找打开中国市场大门的办法。

他们想到了一个邪恶的东西——鸦片。

乾隆初年,英国人偷偷把印度的鸦片贩运到了广州。他们在印度买一箱鸦片,花250印币,运到广州就能卖1600印币。英国人终于发现了从中国换回银子的方法。1773年,英国人在印度执行了一项罪恶的计划,大面积种植鸦片,然后卖到中国。

从乾隆中期开始,社会上吸食鸦片的人越来越多。事实上,英国使团的成员一到大清帝国,也立刻发现了这一点。巴罗这样描述:“上流社会的人在家里沉溺于抽鸦片。广州道在他最近颁布的一份公告中指出了吸食鸦片的种种害处,……可是,这位广州道台每天都从容不迫地吸食他的一份鸦片。” 

据统计,1775—1797年,中国平均每年走私进口的鸦片数量是1814箱。而1798—1799年,也就是马戛尔尼访华几年之后,鸦片贸易数量迅速增长到每年4113箱,增长了一倍还要多。

如此,中英贸易从以前的顺差一下子变成了逆差,白银大量从中国流向英国。到鸦片战争前夕,大清帝国每年白银流出量至少达1000万两。大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的四分之一都跑掉了。道光皇帝不禁烟,大清财政就垮掉了。一禁烟,英国人却发动了鸦片战争。

除了这三大方面外,英国人出使还为后来的鸦片战争埋下了一个直接的伏笔。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过程中,一个人起了决定性作用,他叫小斯当东。

1840年4月7日,离鸦片战争爆发大约两个月前,英国下院有一场激烈的辩论,议题是要不要侵略中国。双方势均力敌,不赞同出兵的人还稍占上峰。议员小斯当东打破了这种平衡。他发言时,全场鸦雀无声。小斯当东以果断的口吻说,只有战争才能打开中国市场。“我很了解这民族的性格,很了解这民族统治阶级的性格,我肯定:如果我们想获得谈判的结果,谈判的同时还要使用武力。”

小斯当东发言结束后,进行投票,主战派271票,反战派262票。也就是说,没有小斯当东的发言,也许鸦片战争不会在那个时候爆发。

小斯当东何许人?他就是当年马戛尔尼使团中的副使斯当东的儿子。他随父来中国,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12岁的小斯当东负责为特使提斗篷后沿,因此也见到乾隆皇帝,和乾隆还用中文聊过天。

这次中国之行奠定了小斯当东一生事业的基础,也奠定了他对大清帝国的反感情绪。回到英国后,小斯当东继续刻苦学习中文,成了中国通。这样一个人在对华事务当中当然最有发言权。他的讲话,得到其他英国议员的重视,也改变了历史走向。

最后一个伏笔,马戛尔尼访华时提出的要求,和后来鸦片战争后英国人提出的要求,几乎一模一样。拿《南京条约》和马戛尔尼要求乾隆皇帝的内容对比,就会发现,几乎完全一致。

马戛尔尼提出希望中国增加通商口岸的数量,《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个城市为通商口岸。马戛尔尼要求清政府指定一个小岛给英国人使用,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马戛尔尼要求清政府公开固定的关税税率,不滥收其他费用,而《南京条约》规定,关税固定,之外不再有任何加派。马戛尔尼要求改善英国商人在华待遇这一点,也在《南京条约》中得到体现。

总之,乾隆处理英使访华事件的失误,为后来的鸦片战争全面埋下了伏笔。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