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棔柿楼集》 扬之水 著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名物之学作为传统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历代都得到学者的重视,也出现过很多相关著述,但是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并进行专门研究,却要迟至近现代。
扬之水的研究对象,实际上是掇拾了宋人的遗绪,又明显有别于乾嘉诸子,单辟一径,尤其专注于古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即士人日常生活中的风雅和妇人寻常点缀的精致之“物”,溯其源,辨其流,定其名。这些从其著作中,都不难发现。如她对两宋风雅的情有独钟,特别留心于山水、田园、书斋生活的种种,以及与之相关的花事、茶事、香事等,这在《棔柿楼集》中所占篇幅甚多;另外对于古人日常起居,饮食,金银首饰、小饰件等古代物质文化精致、细腻的一面,也是其关注的重点。扬之水更多的则是执着于细节,关注的重点是“一器一物的史”。因此,她又说自己所研究的“物”,实际上是“物质文化”里面“物质”最小的那个单位。
在研究方法上,扬之水不局限于从文献到文献的考证方法,而是将之延伸到地下出土文物和存世图像,故亦称之为“三证合一”。于此,当年沈从文先生拈出“名物新证”这一概念。这一治学方式响应者有,但付诸实践者却甚少,而实践得如此勤奋者尤少。扬之水追随遇安先生多年,她的“毕业论文”——《诗经名物新证》,便是以沈先生的旧题进行实践的成果之一。这是一部从“物”的视角去解读经典的著作,也是一项全新的尝试。尽管历代注经者无数,但仍旧是就文献证文献,阅读者依然是云里雾里,缺乏直观的理解和感受,不似她以文献结合地下考古材料、存世文物、传世图像,如此一来,千余年前的某些场景便在“物”映衬下鲜活起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她了却了沈先生的一段夙愿。除了上述学者之外,实际上扬之水还深受钱默存先生的影响。在她的文章中,尤其是类比方式的运用很可以看出先生治学方法的影响,尤其是《管锥编》、《谈艺录》。论文和说物,虽为殊途而实同归。
名物之学,看似简单,实际上门径甚大,堂庑极深,所涉及的学科和门类众多:从大一点来说,如政治、宗教、社会、文物、考古、文学、艺术等学科;从小一点而言,如家具、茶事、香事、烹饪、服饰、首饰等的发展、演变及制造史。而且,涉及的门类越多,则相关的知识面越宽泛,对于名物而言,感知愈深,触类旁通的几率越大。如此浅近的道理,似乎人人皆知,却是未必人人能够实践之。而扬之水却能以近乎宗教徒般的毅力和耐心躬行之,这一点尤其令人感佩。十二卷本的《棔柿楼集》,便是很好的说明。
对于名物之学,扬之水曾给自己设定了这样的理想:“用名物学建构一个新的叙事系统,此中包含着文学、历史、文物、考古等学科的打通,是对‘物’的推源溯流,而又同与器物相关的社会生活史紧密相关。它可以是诗中‘物’,也可以是物中‘诗’,手段角度不同,方法和目的却是一样的。”当然,其中还少不了艺术学科。在这个体系的建构中,“物”是至关重要的媒介。当然,反过来也可以说,解决了“物”的相关问题,也会有助于解决其他学科研究的困惑,尤其是一些相对基础性的问题,这是名物学的特性所致。
屏风到画障再到立轴的转换,隐几到隐囊的变化,这些都与席坐到高坐具的转换息息相关,甚至同步。她以文献和图像相互印证,匠心之处在文章一一可见。而且,这一现象的探讨,对于历史相关问题的研究,尤其是社会生活方面,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佛教中的鲜花供养,自南而北的演变和普及,到两宋时期成为世俗社会日常生活风雅组成部分之一,便是受到唐宋之际由席坐向高坐具发展的促进;特别是桌子的出现,让花瓶有了依身之所。《宋代花瓶》篇中由此及物,所揭示的便是其中发展的规律,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古典的记忆:两周家具概说》中,她从制作、功用和相关的礼制,以及与明清家具的传承关系入手,对上古席坐时代的家具进行源流分析,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让我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明代家具的产生和发展,为家具史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
《两宋茶事》中,扬之水分别从煎茶和点茶、分茶和斗茶的异同入手,由“名”和“物”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从中既显现了她对各地各时的出土和馆藏文物的熟悉,也让我们重温并明确了与茶相关之“物”,当然还纠正了前人的一些疏漏。《两宋香炉流源》中,虽讲两宋,却并不局限于两宋,而是以大量的图像来说明封闭式薰炉的源流变迁情况,将诗文中常出现的狻猊、凤鸟、狮子、莲花、角端、鸭等出香形象一一拈出,从时代上进行比较分析,一缕清香由此变得直观形象。而开敞式的香炉实际上是薰炉的一种变体,即舍弃了其上半部分而变化之。早期还是以薰炉常用的莲花等造型为主,在宣和复古的风气影响下,大量借鉴了上古时代的铜器式样,呈现出一派繁盛的样子,同时也造就了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一段高峰。至于明代宣德炉的兴起,其仿古也只是“古”到宋而已,恰如她在文章中说到的:“宋代仿古式瓷炉的几种样式,便以这样一个特殊的机缘而格外余脉绵长。”像这样的文章,与其说是研究,倒不如说是相关知识的“普及”。
没有空疏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地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挖掘和探寻古代物质文化中的若干细节,但又并不局限于细节,笔锋到处,却纵横交错,尽可能地还原与器物相关背景、场景,这便是扬之水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