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沧桑》是当代颇具影响力的人文学者,曾被北大学生评为最受欢迎的“十佳教师”钱理群的新作。本书通过对沈从文、梁漱溟、赵树理、废名、王瑶、郭小川、邵燕祥等作家、学者命运的抒写,于历史与现实的风云激荡间,管中窥豹地为我们展示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有趣的是,书中的名家学者,大都是钱理群的同龄人,而且无论是创作水平还是声誉,堪称是那个时代颇具特色的典型人物。按常规做法,每个名流各写一章,查查资料,寻访一下历史的见证者和旁观者,完全可以走出一条驾轻就熟的写作之路。但这显然不符合钱理群特立独行的性格,不拾人牙慧,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思考,才是他一惯崇尚的治学风格。于是,这让本书蒙上了一层个性实足的思辨色彩,已经完全走出了为一个群体写史立传的范畴,而不断融入了钱理群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和诘问。故而通观《岁月沧桑》,与其说是钱理群在写沈从文等七个知识分子的命运起伏,倒不如说他在回溯历史烟云中,感同身受地记录着自己心灵的悸动,描画着来自于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沧桑巨变。
作为著作等身的前北大教授,无论是之前研究鲁迅、周作人、曹禺,以及“堂吉诃德与哈姆雷特的东移”,还是之后提出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系列研究设想”,钱理群都力求探讨他们的精神发展史,试图从中寻找精神资源,总结历史教训。值得称道的,他的人文研究和历史溯望也好,精神思辨也罢,都能遵从于特定历史时期的情境,站在时代的大背景,去追寻笔下历史人物的品格和风采,并设身处地给出绝不人云亦云的品评和判断。而这些新颖独特的评价,皆来源于他对人物精神风貌的细微体察,更来源于他对那个社会洞若观火般的睿智考量。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自然不难理解,他对当年沈从文怀着抑郁心情几度自杀的定论,是完全符合人物心境和历史场境的。我们也认同他的这种定义,即沈的自戕,一方面是乡下人固有的自卑心理做祟,另一方面也是其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际极度不适应的表现。而对于诗人郭小川一度在新社会尴尬的心路演变过程,特别是他调到作家协会,陷入到官僚泥潭和派系斗争的无助局面后,钱理群更是大胆认为,是郭小川单纯、直拗的性格与外部世界的激烈碰撞,最终导致了难言的心灵伤痛。这种结合人格禀赋式的精神剖析,摒弃了个人的揣测和臆断,因而很有说服力,自然他所提出的观点,也很容易被读者所接受。
初阅《岁月沧桑》,大多数读者可能更注重于历史人物的奇闻轶事。但钱理鲜却并没有顺应这种要求,而是用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为读者呈现出他心目中的独特“沈从文们”。这得力于他在写作《岁月沧桑》的过程中,时时提醒着自己,要沉到历史与现实的深处,自我心灵的深处,写出自己最想写的东西。正如他坦言“所有的学术探讨,对外部世界历史与现实的追问,都最后归结为自我内心的逼问,对于自我存在的历史性分析和本体性追问:我是谁?我何以存在与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