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树志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是享誉海内外的明清史研究专家。虽然樊树志是地道的学院派出身,治学方法也是严格的学院派精神,但其著作向来以通俗、畅达为广大读者所认可,从《国史概要》到《晚明史》再到《国史十六讲》,樊树志的著作融前沿学术性与通俗大众性于一体,既被专业读者所认可,也被非专业读者所喜爱,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以学术前沿的专业研究视野和高度来书写大众历史著作,即使在当今国学国史文化热潮中,不少高校教师转身追求学术普及、大众阅读的背景下,仍是极为难得的。
近十余年,樊树志把治学目光集中在了晚明时期。他以50余年治学治史的学术积累和研究心得,在79岁高龄之际出版了50万字的最新研究专著《晚明大变局》(中华书局)。
以往,讲到晚明的历史,往往联想到宦官的专权、朝廷的体制性贪腐和对明清易代的嗟叹,但在《晚明大变局》一书中,樊树志打破窠臼,以全球化的视野,以历史研究者敏锐的视角和思维深度,铺展开一幅晚明社会灿烂繁荣的历史长卷——从航海大时代带来的全球化贸易讲起,讲述了晚明社会被卷入全球化后发生的一系列经济、思想和社会文化的变迁:海禁使得走私贸易武装集团化,对外贸易带来了江南市镇的空前繁荣,经济繁荣后催生了思想的启蒙,传教士的东来和王学的蓬勃兴起造就了晚明社会思想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士子读书结社蔚然成风。在本书中,樊树志梳理了关于晚明社会最新的学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他指出,全球化伊始阶段的晚明,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樊树志同时指出,在晚明启蒙思潮的催发下,出现了徐光启等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樊树志对于瞿汝夔、徐光启、李之藻等思想不定于一尊、不囿于传统的中国士大夫的充分肯定与褒扬。自宋代以来,理学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传统士大夫的思想,因循不逾矩成为士子读书治学、为人处世的规范,但这种束缚真正扼杀了学者的创新与开拓精神,久而久之势必会造成社会的沉沉暮气。在这个层面上,樊树志充分肯定王学的解放思想的作用。樊先生认为,正是王学提倡的怀疑精神和“不从人脚跟转”的自我意识,解放了晚明士人的思想,所以才造就了徐光启等士人能守正出新,以世界的眼光来接纳传教士带来的西学,并将之引入到中国传统的学术和社会生活中来。这种世界性的眼光和胸襟,正是晚明经历全球化浪潮席卷的投射和说明。
《晚明大变局》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言必有据,脚注详实。但樊树志一向“不喜欢把历史著作写得面目可憎,令人望而生畏的样子”,所以“在写作时确定的目标是雅俗共赏,既要有学术性,也要有可读性。”
研究历史是为了把握未来。正如樊树志所言:“提出晚明大变局,并不是故意耸人听闻,而是希望人们放宽历史的视野,回过头去看一看16世纪至17世纪的中国曾经发生的巨变,不仅对于重新评估晚明史,而且对于看清近代史以及当代史,都有莫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