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书店正式挂牌营业
4月23日,三联韬奋书店举行了“24小时书店开业仪式”,并现场宣读李克强总理的来信。信中说,为读者提供“深夜书房”很有创意,是对“全民阅读”的生动践行。【详细】
“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美术馆东街的著名人文书店北京三联韬奋书店从4月8日起开始试营24小时书店,并以“读·一夜”为主题发起夜读体验活动,北京爱书人有了自己的“深夜书房”。通过试运营和调整,三联韬奋书店于“4·23”世界读书日举行开业仪式,正式拉开书店“助推全民阅读”的大幕。
“读书,从来不是仓促赶热闹的事,我们希望在这一阵开业的喧嚣过后,通过我们的工作,能够让更多的人爱上读书、流连书店、沉浸于阅读之中。”三联书店总经理樊希安如是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前身之一是由中国现代新文化运动的先辈、出版家邹韬奋先生于1932年在上海创办的生活书店,书店以“促进大众文化”为己任,关注国计民生,是当时中国出版行业的先进代表。1948年,生活书店与同样有影响的两家进步出版机构——1936年由李公朴等人创立的读书出版社和1935年由钱俊瑞等人创立的新知书店合并成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世纪70代最后两年,中国变革的帷幕徐徐拉开,当年植入三联书店的“基因”开始萌动。经历了10年的低谷,三联书店重振旗鼓,在收益于社会变革的同时,也迅速成为变革的推动者——这种良性的互动,自《读书》杂志创办起,30年来一直延续着。“读书无禁区”成为新启蒙时代最为标志性的口号,陈翰伯在第一期《读书》杂志上亲自执笔著文,重申办刊宗旨,坚持主张并宣告:探索真理的工作绝不是一代人所能完成的。听凭某一圣哲一言定鼎的办法,更是不足为训。《读书》杂志的品格由此定型。
20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崛起,在80年代曾经引领思潮的书籍出版活动,此时展现出鲜明的商业竞争特性,整个社会阅读风向也发生转变,进入了多元的读图时代。这一时期三联书店以“必须领先别人半步”的理念,及时调整了自己的出版方针,逐步形成了“一主两翼”的发展战略。一主:以学术文化出版为本位为中心,确保三联的出版文化品牌;两翼:以分销店的形式建设通道,确保三联出版物渠道的通畅,培养自己的忠实读者。同时,建设期刊群,丰富三联文化,培植各个层面的作者和读者,为三联的全方位发展和增长作出贡献。
-
三联韬奋书店
2002年三联书店加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2010年7月随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改制为企业。三联书店紧紧抓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发展机遇,确立了品牌发展、人才队伍、企业文化建设三大战略;坚持传统特色,做强做开,书、刊并举,努力提高社会和经济两个效益。多年来,三联书店秉承邹韬奋先生创办生活书店的宗旨——“竭诚为读者服务”,内容上不断开发适应当下大众需求的新品种,逐渐形成了以“人文精神,思想智慧”为核心的出版定位,成为一家独具特色和品位的出版社。自1986年以来,三联书店累计出版各类图书7000余种,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做着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致力于传播新锐思想,丰富和提高大众精神生活,搭建起作者与读者、精英与大众沟通的桥梁,在中国人的读书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详细]
加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12年,也是三联书店进行机制创新,产业结构调整的12年。在坚持韬奋精神和以作者资源、学术精神和三联品牌为核心竞争力前提下,书店进行了机制体制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尝试,逐步体现出市场化和规模化的发展特征。同时提出了“做强做开”的发展理念,即不断增强出版能力和经济实力,靠品质特色取胜;追求布局上的延伸和影响力的穿透。
澳大利亚Lonely Planet出版公司出版的“LP旅行指南”有30多年历史,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了超过600个旅游目的地的旅行指南,年销量达650万册,被全球众多自助旅行者视为旅行“圣经”。由于对于这一图书品牌的爱护和对中国图书市场的重视,LP公司在合作伙伴选择上慎之又慎,最终在2006年初正式宣布联手三联书店出版第一批简体中文版“LP旅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