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媒体关注

《三联生活周刊》入选“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

为推动期刊界聚焦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在中宣部出版局指导下,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编辑学会日前联合开展了第三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推荐活动。经过严格评审,包括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三联书店旗下《三联生活周刊》的《寻找夏朝:中国从哪里开始》(组文)在内的20篇(组)文章最终入选。

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奖状_副本

荣誉证书

据介绍,入选文章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解读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扎实宣传脱贫攻坚等重大工作,中肯反映基层问题,浓墨重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生动反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积极运用党史国史激发爱国情怀,导向鲜明、基调昂扬、出新出彩,体现了较高的策划、采编和文字水平,反映出期刊人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下大功夫的大收获。

本期入选“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推荐文章

1528336086925

《寻找夏朝:中国从哪里开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三联生活周刊

“认识中国”是《三联生活周刊》的持续关注点之一。其中,夏朝是通常认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直接关系到“中国从哪里开始”的问题,而近年来关于夏朝是否存在的争论愈演愈烈,由学界扩散至公共领域,《三联生活周刊》编辑部由此推出这组以“寻找夏朝”为主题的封面故事。

寻找夏朝,是寻找中华文明之源、中国文化之根的故事,意义极其重大。

《寻找夏朝——中国从哪里开始》是基调文章,记着以生动的叙述对百年来中国考古学学界对夏朝的求索历程做了回顾。从民国时期发起疑古运动的胡适、顾颉刚,到新中国成立后率队发现二里头遗址的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徐旭生,再到“文革”结束后“考古学的春天”时期提出二里头是夏文化观点的考古大家邹衡,直到今日的一线考古工作者许宏、孙庆伟,围绕关键考古遗址二里头的发现和阐释,以人的故事为线索,完整讲述了几代中国知识分子接力“寻找夏朝”的故事。

文章揭示出,围绕“夏”产生的种种纷争,背后是一个人的身份、史观和对安身立命之所在的不同理解。

主文之后,是对夏朝存在与否持不同观点的两位学者的两篇专访文章,分别访谈了对夏朝存在持不确定态度的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以及确信夏朝为信史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孙庆伟。此外,还约请到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撰写了《我对“夏”的理解》。这三位权威学者的访谈文章构成一组对“夏朝是否具备信史地位”问题的辩论,为读者提供了从各自角度的考古学解释。

这组报道还包括从各个侧面认识夏朝的几篇辅文:周刊记者采写的《物中窥“夏”》、《从神话到史书:文本中的“夏禹”叙事》、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常怀颖撰写的《早期中国视野中的夏王朝》,以及资讯《公元2000年前的世界》,这几篇文章分别从器物、文本、地理、比较文化等角度补充了对夏朝的形象解读。

可以说,这组报道直面了“寻找夏朝”这一重大历史题材,并且以当代人的考古为线索,用当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把这个中国故事生动的讲述出来了。

《中国从哪里开始》精彩节选

发现二里头

徐旭生

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徐旭生

徐旭生——发现二里头

“继续搜集史料。上午9点到北京饭店听陈毅副总理作报告。决定14日启程往河南。”1959年4月11日,徐旭生在日记中记下这天的活动,也终于定下了前往河南的日期。

此番前往河南考察,这位71岁的老人要进行的是一项听起来颇不可思议的任务——找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留下的都城遗址,即“夏墟”。日后就此事所写的报告中,他开宗明义写出缘起:“据古代传说,商代以前有一个夏代。”“但是在考古研究方面,夏代还是一个空白点,这岂是应该有的现象?”盘古开天,若干时间后出现圣人尧、舜、禹接连禅让,直到禹的儿子启直接继承父位,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就此开始,直到为商人所灭。这是中国古史的标准叙述,只不过,谁也没有“见过”史书以外任何夏朝存在的证据。

今年已经80岁的苏恺之仍然记得1941年自己第一次见到徐旭生时的印象,那时他才4岁。“母亲带着我去昆明找父亲,刚住下,一位老者就来探望,带我们观光,他慈爱地让我躺在山坡上满是黄色松枝的地面上休息。”这是从小在北平长大的苏恺之第一次躺在户外睡着,也是第一次见到蓄着长须的老者,这个奇特的场景深深刻在了他的脑海中。后来,苏恺之慢慢长大,而“徐老伯”总是同样的形象,留着长长的胡须,穿长袍马褂,说起话来常是四个字四个字的,他也始终是父亲苏秉琦最敬重的人。

经晚清、民国、共和国三代的徐旭生,是位传统知识分子,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代考古学者,建国后在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与夏鼐、陈梦家等人同为创所之初的数位研究员之一。1959年他去寻找“夏墟”的行动,对这两个身份而言都不寻常——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皓首穷经,在书斋里度过一生,不会通过野外考察去解决历史问题;现代考古学虽强调田野工作,但重大考古发现多出自偶然,按照古书中的线索制定路线图,有计划地寻找一个“失落”了数千年的王朝并有所获,绝少先例。他能如愿以偿吗?

1959年4月15日,徐旭生由北京抵达郑州,休整一日后即乘火车到洛阳,正式开始考察。洛阳东部的登封、禹州、巩义、偃师,是他和助手调查的重点。每到一处,他们自带铺盖,借宿于当地政府机关、学校空房,白天外出考察,晚间则查阅地方志及史料。“大跃进”的危机已显现,农村粮食困难,红薯面窝头是他们的主要食物。考察期间,地方政府不时邀请徐旭生应酬或观剧、观电影,但他多推辞,或派年轻助手前往,不过为当地学校做了数次关于夏文化的讲座。每天考察结束,徐旭生都会在日记中记下所获。1958、1959、1960年的日记在同一个本上,这三年正是夏墟调查前后最关键的时期。今日查阅,纸张已经泛黄,也有些许浸水,但字迹尚可辨认。这部分日记从未公开出版,幸得保存至今,并由徐旭生之子徐桂伦向本刊提供。

通读这几年的日记,凡在北京期间,徐旭生甚少抒发感想,无论是考古学界或社会中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都只是寥寥记上一笔:“下午到复兴门外公安学院礼堂听周总理及彭真同志庐山会议报告录音”(1959.9.2),“往参观定陵的地下宫殿”(1959.9.22),不加评论。而在河南考察期间,日记则颇为详尽,对沿途遇到的风物、各色人等多有记叙,因发现文物时而失望时而惊喜的心情也原样照录,偶尔还抒发一二句感慨。这或许说明此次考察徐旭生期盼已久,心情也相对愉悦。

循着古代记载寻找未曾显现的文明,很像探险故事,但徐旭生和助手们实际的调查过程要平淡得多。电影里西方探险家们在中美洲的层层密林中深入,拨云见日间一座数千年未有人迹的玛雅金字塔赫然耸立于眼前的类似场景,绝不可能发生。洛阳一带人口稠密,地形也以平原为主,不会存有他人尚未发现的地面上的古代遗存,更何况中国传统的土木结构建筑在未经修缮的情况下根本无法长期保存。徐旭生5月10日在禹县调查时,也曾前往一座传说是“禹王锁蛟”的石塔参观,不过没有严肃对待,只当作工作以外的休闲调剂而已,“此物不问即知其非甚古,但似有艺术上的价值,所以我们也想看一看”。“夏迹”的显现,不可能容易至此。

徐旭生所做的,更像破案。他要发现的遗迹,深埋在地下。夏人数千年前生活过又遗弃了的城市,如果就在附近的话,会被侵蚀、沉积等自然作用埋入地下,形成包含有当时物质遗存的地层(strata)。地面上可见的蛛丝马迹,提示了这“看不见”的遗迹所在,其中最重要的是因各种原因浮出地表的古代陶器碎片。古人的诸遗物中,服饰等无法保存,青铜器、玉器数量太少,不腐、易得而又能提示年代信息的陶器,是考古学家最倚重的“指南针”。“陶片”,也就成了徐旭生日记中出现最多的关键词。

5月中旬,考察一月有余,徐旭生已颇有所得。通过地面踏查、向当地文物部门和老乡征询陶片等物的出土情况并进行试掘,他们已经圈定了10余个可能与夏人活动有关的遗址地点。返回洛阳途中,他们决定“节外生枝”去调查一处商代遗址。

多种文献中都记载,商代的第一个王都,商汤的“西亳”,就在洛阳以东的偃师。徐旭生自叙:“在此调查前颇疑西亳的说法。但因为它是汉人的旧说,未敢抹杀。又由于乾隆《偃师志》对于地点指得很清楚,所以想此次顺路调查它是否确实。”于是5月15日晚7时左右,他们“顺路”来到了偃师。第二天一早,大家出发“寻古亳遗址”。从高庄出发,日记载:“往西走一二十里,未见古代陶片。过洛河南,渐见陶片。至二里头村饮水。”

就这样,“二里头”第一次被徐旭生记在日记中——一个注定载入中国考古学史的名字出现了。

微信图片_20190528170250

微信图片_20190528170259

 

三联生活周刊简介

《三联生活周刊》的前身为邹韬奋先生在上世纪20年代创办的《生活周刊》,韬奋先生的创刊目的是:“每星期乘读者在星期日上午的闲暇,代邀几位好友聚拢来谈谈,没有拘束,避免呆板,力求轻松生动简练雅洁而饶有趣味”,以“供应特殊时代的特殊需要的精神食粮”。

1995年,由三联书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于北京复刊,其定位是做新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忠实记录者。栏目丰富,涵盖现代生活方方面面。

20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对外文化交流的初步放开,人们突然发现竟然还有像《时代》、《新闻周刊》这样影响世界的新闻杂志,而中国的新闻周刊几乎处于一种空白状态,很多新闻界人士认为,中国已经到了一个需要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周刊的时代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由三联书店主办的《三联生活周刊》1993年正式创刊,经历了两年时间的探索期,最终确立了文化新闻的定位。

2000年,《三联生活周刊》的风格日臻成熟,其显著特色是文化性与新闻性并重,力求使新闻具有历史的品格,并使文化具有当下的活力。

2001年,《三联生活周刊》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由半月刊变成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在内容上的运作是非常市场化的,发行也比较有特色。

2010年,《三联生活周刊》的经济效益又有大幅提升。

2016年初,《三联生活周刊》旗下的新媒体品牌松果生活上线。

2018年7月,《三联生活周刊》旗下三联中读正式上线,三联中读汇集杂志、自媒体、书籍等内容数据,成为新兴的知识服务平台。

微信图片_20190528170420

微信图片_20190528170427

第三届“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20篇(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笔谈》(组文),《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9期

⭐《学习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组文),《党的文献》2018年第6期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全面深化改革的纵深推进》,《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年第1期

⭐《新时代中国精准扶贫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组文),《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

⭐“改革开放的政治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文化逻辑”系列专题策划,《人民论坛》总第609期、总第612-615期

⭐《马克思的初心》(组文),《南风窗》2018年第10期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乡村振兴战略》(组文),《中国发展观察》2018年03-04期合刊

⭐《2018,基层治理十大靶点》,《半月谈》2018年第24期

⭐《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见闻》,《瞭望新闻周刊》2018年第32期

⭐《三北防护林工程40周年特别报道——“绿色长城”点亮世界生态文明新希望》(组文),《中华英才》2018年第19-20期

⭐《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三个重大问题》,《经济研究》2018年第11期

⭐《毛泽东缘何题诗余江——纪念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发表60周年》,《党史文苑》2018年第11期

⭐《追思我的伯伯周恩来》,《百年潮》2018年第3期

⭐《科学的春天:纪念全国科学大会召开40周年专刊》,《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年第4期

⭐《时代楷模海口舰》(组文),《军嫂》2018年第8期

⭐《感天动地:八步沙三代治沙人的故事》,《党的建设》2018年第7期

⭐《有一种信仰叫北上》(组文),《传记文学》2018年第11期

⭐《寻找夏朝:中国从哪里开始》(组文),《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23期

⭐《十年之变——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专题》(组文),《晚霞》2018年第8期

⭐《青春史:四十年来那些年轻人的爱与梦》(组文),《中学生天地》2018年第07-08期

责任编辑:戴佳运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更多新闻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