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就是写字,但不是一般的写字,是“有意味的写字”。“写字”关乎于手,“意味”关乎于心。书法教育既要“手把手”,也要“心贴心”。
写字是在练手,手不练不能尊准程;意味出于养心,心不养不能蓄雅意。“尊”是敬畏准程。“养”是积蓄,不是心血来潮、突发奇想。所谓“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没有厚积,则飞不高远。
俞允文《论书语》局部纸本故宫博物院藏
练手、养心都是慢功夫,急不得。现在的人,无论大人小孩都太着急,其实还是这个“利”字在作怪。殊不知“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夫子早就有过这种戒勉,可是两千余年来听的人不多。
心中没有点定力是抗不过这诱惑的,所以要养心,至少把心养成自己的,才能有力量抵御外界的诱惑。心若是跟随别人的想法,就是有点意味也是别人的,不值一分钱。
宋黄庭坚《杜甫寄贺兰铦诗》局部
纸本草书故宫博物院藏
写字要敬畏规矩。中国的汉字之所以写着写着就成了艺术,就是因为点画结构的秩序感,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我们在练习古人千百年来留给我们的汉字书写范式时,还真得认真临摹。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按规矩来写的不能叫书法,只可以叫写汉字。可现在确实有很多写得难看的汉字被当作书法,堂而皇之地挂在一些公共场所,而且作者不乏名流。这种对规矩的毫无敬畏,实际上是对书法艺术的亵渎。
明沈度《敬斋箴》纸本故宫博物院藏
当然,如果只是写得中规中矩,那还是初级阶段,你写得再像王羲之、颜真卿、褚遂良、赵孟頫……也还是“他们”,不是“自己”!人们说苏东坡作草书“酒气拂拂自十指出”,就是在苏东坡的字里看到了苏东坡这个人,这个不同于其他人的人。
写字要敬畏学问。学问也不只在书卷中。世界包罗万象,人如果只是盯着那一个“既定的目标”,埋头一处而错过人世与自然的风景,这人也就成了某种“行当”的奴隶,失掉了灵魂。人无趣了,写出的字也就没了意味。
五代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纸本故宫博物院藏
古人说书法是“信无味之奇珍,非趋时之急务”,细细想来,还真是这么回事!
本文内容选自《书法教育》2018年第6期
作者:王强
《书法的意味》
《书法教育》2018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