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邢福义先生《寄父家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商务印书馆举行。来自华中师范大学、《光明日报》等海内外学术界专家以及邢福义先生的学生等学者围绕“新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和交流。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以一部记录邢福义先生人生成长、治学经历、家庭生活以及学术成果的视频拉开序幕。在片中,邢福义先生不止一次提到“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年年岁岁,春夏秋冬”,这正是他对学术研究的不懈坚持,即使是在妻子中风后的时间里,他依然能够做到两者兼顾,实属不易。
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在发言中表示,不仅邢福义先生的学术成果对中国的学术和思想文化建设具有重大贡献,他的人生经历以及治学精神更是文化积淀的财富。这本《寄父家书》收录了邢福义先生1955年至1991年间寄给父亲的两百多封书信,勾勒出了他从20岁的翩翩学子到著名语言学家的成长之路,呈现了那个特定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雨人生和家国情怀。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黄永林表示,捧读《寄父家书》,是一次陪着邢福义先生穿越时空的游历,是在倾听一位学者的父子对话,也是一次身心洗礼。他谈了四点感受,第一是个人成长与时代社会的关系——逆境出英才;第二是个人成长与家庭的关系——寒门出孝子;第三是个人的成长与亲友帮助间的关系——重情义的人能够得到帮助;第四是个人成长与自我奋斗间的关系——拼搏才能成大业。
邢福义先生的学生、华中师范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李宇明说,“家书是最温柔的艺术,也是家庭和社会的教科书;家书是特殊的文化传承,它传承着家族和民族的文化基因。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持家,一是教学,一是科研。邢老师的《寄父家书》将这三方面体现得非常深刻,我觉得这就是一代学人的坚守。”学术界专家陈章太通过与与邢福义先生的交往,将他的育人治学概括为24个字“品德高尚,富有爱心,治学勤奋,成就卓著,做事认真,讲求实效”。
与会专家们充分赞赏了书中反映出的邢福义先生的人格魅力,高度评价了他的学术成就。在学术道路上,先生为了追求专业钻研上的进展,一生都在矢志不渝地“赶路”,不畏艰难,从不停歇,甚至是以一种“糟蹋自己身体”的方式拼命前行。先生用脑过度而造成了严重的神经衰弱,几十年来就没怎么睡过好觉,常常失眠,患过的病都可以列一个很长的清单。在紧张的“赶路”中,先生凭借自己的努力、毅力、信念、信仰而著述丰硕,蜚声中外。
专家们一致认为,《寄父家书》不仅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家书”,也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史书”:著名语言学家成长的史书、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史书、现代中国变化和发展的史书。这不仅邢先生个人或其家族的一笔财富,更是社会的一笔财富。
邢福义先生在《寄父家书》中写道:“当今的中国人,重视外国理论的引进,但也懂得,再好的理论,都必须适应中华水土,才能在中华开花结果。”对“中华水土”的重视,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自觉,更是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