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媒体关注

汉学家葛浩文续写萧红《马伯乐》出版

“惺惺相惜,说的是一种境界。对创造同一部作品的两个不同的作者而言,生活和文学的认识,能站立在同一个层面上,实属难得。”9月16日,在京举办的“跨越世纪的书写——《马伯乐》完整版文学沙龙”上,作家刘震云为美国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站台,并为葛浩文续萧红的《马伯乐》书写推荐序。

《马伯乐》(完整版)的出版缘起于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萧红,缘起于她未完成的作品《马伯乐》。1942年萧红在中国香港因庸医误诊去世,结束了短暂而充满凄苦的一生。生前她曾经说过“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马伯乐》作为她的绝笔之作,同时也是未能完成的作品,故事结局已经成为悬念,也成为无数热爱萧红作品的读者的无尽遗憾。

《马伯乐》的故事情节是这样的:马伯乐出生于青岛一个有钱而且信洋教的家庭里,是“五四”以后成长起来的新青年,他没有谋生能力,凭借父亲的资本过日子,他依靠家人,却鄙视家人,家人的白眼和轻视实在忍受不下去时,他“逃”到大学去旁听,不仅没能赚上钱,反而灰溜溜地回家来。但他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了这种在家的窝囊处境,又跟家人说要去上海开书店,结果仍以灰溜溜回来而结束。“卢沟桥事件”一发生,马伯乐即刻从青岛逃到了上海,住在一个没有窗子、没有光线的房子里,吃的永远是蛋炒饭,却自我安慰说不吃饱的目的是为了训练。可以说,马伯乐在行为上都倒退到和叫花子相媲美的程度,在精神上却欣赏着叫花子受过训练的饥饿“美”,欣赏着叫花子吃不饱也不哭,也不想法子再吃的“优美”。萧红在创作完《马伯乐》第2部第9章就去世了,这本书也成为一部未完之书。

“我与萧红就像是朋友,她没有写完的书,我来替她完成。”美国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堪称萧红穿越时空的跨国知音,他多年来一直衷情于萧红的创作,多次翻译萧红的作品,并著有《萧红评传》。葛浩文以翻译中国文学为读者称道,经他译成英文的中国作家如莫言、贾平凹、刘震云等有数十位之众,被誉为中国文学与英语世界的摆渡者。在该书的续写工作中,葛浩文用英文续写了第10章到第13章,约3万字。该书英文稿完成后,葛浩文夫人、翻译家林丽君将此译成汉语,这一跨越世纪、跨越东西文化友谊的书写终于圆满完成。《马伯乐》因此有了完整版,慰藉萧红,也慰藉读者的情结。

虽然在林丽君看来,“续写萧红的《马伯乐》,是傻瓜才去做的事”,但葛浩文称,“跨越70多年的书写,只为圆一个致敬知音的梦”。对于续写的内容,他表示:“我看了萧红的好几篇散文,一篇一篇地抽取几段加进去,那样的话,续写就有萧红的影子在,不全是葛浩文”“我很高兴给萧红的书作了一个简单的结尾。”

对于《马伯乐》(完整版)的出版,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党组成员、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董事副总经理李岩在此次文学沙龙上致辞时说:“《马伯乐》(完整版)体现了中西文学文化的连通融汇和交流,同时也与中国出版集团一直倡导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相辅相成。这一中西作家跨越世纪的书写与对话,是值得庆贺和纪念的世界文学史的佳话。”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刘国辉认为,《马伯乐》(完整版)的出版意义除了文本内容的意义之外,更在于书写本身。当今时代的书写活动不应是单纯个人自我感情的张扬,更在于对历史的阐释、对传统的继承、对前贤的礼赞、对时代的鼓舞。

诸多汉学家、作家、学者亦聚首此次文学沙龙,中国作协外联部副主任李锦琦,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汉学家顾彬、安乐哲,作家刘震云、雪漠,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清华大学教授王宁,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闫怡恂和教授史国强等嘉宾在祝贺葛浩文新书出版的同时,纵论中西文学文化交流,为现场读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更多新闻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