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作家止庵先生携新书《游日记》出席2018上海书展,与周嘉宁女士围绕“日本旅行与日本文化”这一话题展开了精彩对谈,其讨论内容更是呼应了本次上海国际文学周的主题——“旅行的意义”。两位嘉宾不约而同地引用加缪的名言“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将旅行与阅读定义为“使我们活得更多的两种方式”;同时亦饶有趣味地分享了各自在日本旅行中的独家心得与攻略,以及通过经年的阅读与旅行,所获得的对日本文化的独特感受。
《游日记》是著名传记、随笔作家止庵先生的新作,有别于其以往的随笔作品,本书是作者8年来26次赴日本自由行的359篇日记的首次结集出版——这些日记,此前从未公开发表,且作者在书写日记时亦从未考虑发表。可以说,相对于以往的随笔、书评或传记写作,本书的内容,新颖而更具私密性,同时信息量丰富,是作者继追念母亲而写作的《惜别》之后,一部全新的重磅力作。
在这次对谈分享会中,止庵首先解释了“游日记”这一题目中包含的“双关”趣味:这本书既是“游日之记”(日本旅游的记录),也是“游之日记”(关于旅行的日记),由此也解释了本书写作的缘起——写作之初,完全是私人记录,并未做公开出版的打算,所以行文中关于日本旅行的购物、交通、住宿、饮食等等的详细记录均得以第一手资料的形式原样留存,这其中当然也体现了止庵心目中旅行的意义——“我所期待的‘有期而遇’,并非是盲目的转悠,不过虽然有期待,但是并没有定见”。作为文学写作者与日本文化的爱好者,周嘉宁老师则更在意日本文学与日本旅行中的审美体验对自己日常创作与生活的潜在影响:“那种暧昧的氛围中精致的细节非常迷人,亚文化的多元也常常让人目不暇接。”止庵老师认为旅行表明一个人仅有日常周遭是不够的,旅行实现的是一个人对世界更大范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同时他又谨慎地将旅行视为“了解一国文化的最浅表的形式”,他更直言自己虽然“过去几年来有许多时间都用在赴日旅行或者准备旅行方面,但并不敢自信真的了解日本”。正因此,旅行之外,还需要阅读,申言之,旅行与读书,具有殊途同归的意义。他引用加缪的名言“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并进一步将读书与旅行阐发为“使人‘活得最多’的两种途径”。嘉宁老师则表示自己喜欢“带着书上路”,而行走中的点滴体验亦常常超出文字之外。两位嘉宾又申说到,阅读与旅行又常常彼此呼应,更增加趣味。止庵老师将这种经历称为“有期而遇”,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二者并非是“二选一”的关系,而恰恰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二者可以说是互为延长线,增加生命的长度与广度。两位老师笑言:在旅行途中读书,在书展谈旅行,都可谓是双重“活得更多”了。至于旅行目的地为何首选日本,止庵老师则解释了日本旅行符合其对旅行的期待:安全、舒适、公共交通便利,同时在细节中充满值得反复打量、欣赏、体味的美好,因此虽然八年来去了二十多次,但仍然能感到“有期而遇”的趣味。两位老师更默契十足的交流了在日本旅行中的独家攻略。止庵老师结合《游日记》一书中的精美插图,讲述了日本旅行的种种心得,百大温泉的各自特点,在日本的旧书店淘书,在跳蚤市场买小物,各家日式旅馆的特色和食……更“勾引”得嘉宁老师直呼要立刻“说走就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古人云”的习语,在《游日记》的对谈分享中,被阐发了新的意义。吾生也有涯,但却可以“知无涯,行无疆”,关窍即在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书展邂逅好书,带好书去旅行,每一位有准备的行者,都可以“活得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