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天中国自身的文化自信被唤醒时,如何推动中国学者系统地建立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文化体系,成为三联对时代需求新的响应。
中国文化自信的原创力
位于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眼下正在重新装修,只有三联韬奋书店一层照常营业。装修后的总店整体风格将更加潮流化,而这家位于北京老城区的24小时不打烊书店也会更具特色。三联书店总经理路英勇说:“5年内,我们将努力在全国有条件的地方再开设若干24小时书店,点亮这些城市的夜读空间。”
2014年4月,当三联韬奋书店刚刚尝试做24小时书店时,读者的热情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不仅北京本地的读者增加,一些外地到京出差或旅游的读者,也特意到三联韬奋书店夜读,使得“三联书店”这个老品牌成为年轻人青睐的文化地标。除了卖书,书店还时常举办各种新书发布会、文化讲座、阅读会、读诗会等,近期将相继举办的活动就有“近代海军与晚清50年”“青绿山水传世珍藏首饰与《千里江山图》”“考古学视角下的‘中国’诞生史”等,有些话题结合了三联出版的新书,有些则是当下热门的文化议题。
三联书店让北京美术馆东街22号成为流动着的思想盛宴。三联书店的前身是邹韬奋于1932年成立的生活书店。在当时,这是一家重要的进步文化机构。胡愈之、张仲实、张友渔、胡绳等都曾在生活书店工作过。从成立到抗战期间,出版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出版了大量抗战图书和期刊,在读者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从那个时候开始,三联书店就一直站在时代前沿,领导先进的思想潮流。
与二三十年前“西学东渐”之风不同,从三联书店近几年的图书排行榜上,能看出中国学者原创性的著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三联书店的编辑看来,出生于“50后”的一批中国学者,如今学术水准日趋成熟,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极为活跃的群体,而年轻一些的“60后”“70后”学者将会在建构中国风格的学术文化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三联书店的编辑们发现,“50后”“60后”的知识分子,经历过比较大的时代起伏,家国情怀浓厚,本能地关注时代大问题。
三联书店经典图书《我们的中国》、《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三版)、《自然社会》、《我们仨》
2015年,“60后”学者李猛的《自然社会》成为三联书店出版的“现象级学术书”。在三联编辑冯金红的记忆中,很多年没有一本纯学术书籍能够像《自然社会》这样引起大众如此多的关注和讨论了。这是因为书中讨论的是西方社会早期的“现代性”问题,它触及到当下人们关注的热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国人一度以为西方是药,能够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而当那些现代性问题真正降临到我们自己身上时,他们才发现西方这药也未必灵。我们既需要重新认识自我,也需要重新认识西方。
这种对自我文化认知的回归潮流,也使得清华大学学者陈来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一书热销,这本书到目前为止已经输出15个语种的版权。孙机老先生的《从历史中醒来》,擅长运用文物与文献相互契合的方式,揭示中国古文物的起源与演变,受到市场很大的欢迎。2016年三联书店出版了北京大学教授李零多年来实地考察中国大地上重要城址、战场、祭祀和思想史遗迹后写下的《我们的中国》,也成为极受大众欢迎的学术书籍。李零说:“研究中国,脚踏实地,有地理感非常重要。不跑路,你怎么知道什么叫中国。”
这些都反映出,当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出版业面临着如何挖掘自己的学者和学术著作、如何迎接中国人文化上的回归的问题。路英勇说,三联与时代的关系一直很近,所以三联的职责在于敏锐地追踪当下顶尖的学术前沿,提供有前瞻性的阅读。三联从文学、经济、社会科学等各方面出好书,维护知识的尊严、思想的尊严,希望持续推出能够代表当前中国思想文化界最高水平的出版物。
三联书店总经理路英勇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老一辈学者如张岱年写文章还总要‘先讲中华文化的缺点’,然后再讲优点,那么,到了他的学生陈来一辈则已经完全摆脱了这种心态。”路英勇说,这种对时代思潮的前瞻性,体现在近些年来在中国学者那里表现出强烈的“本土化”探寻。一直与时代走得很近的三联书店,紧紧抓住中国学术界越来越主动的突破意识,这与三联一直重视原创学术著作一脉相承。三联曾先后出版冯友兰、金克木、钱锺书、王世襄、茅海建等学者的作品,“三联讲坛系列”也受到读者的欢迎。
创造大众读物的经典
30多年前,三联书店作为西方新锐学说的引进者和介绍者,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中领风气之先。不少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追随着三联对西方名著的推介。从1986年12月三联书店推出“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第一种起,三联在十多年时间遴选、翻译、出版了50多种现代西方的经典名著,《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存在与时间》《存在与虚无》《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都成为当年中国学人的阅读热门。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嗅觉敏锐的三联书店开始关注国内前沿的学术研究。三联书店先后将钱锺书、陈寅恪、金克木、钱穆等老一辈学者著作的整理出版,带动了知识阶层对中国学者的关注。而如何逐渐带动和关注中国中青年学者的成长,成为三联在推介老一辈知识分子著作的同时有意推动并长期贯彻的编辑思路。
季羡林先生曾说,三联书店有自己的“店格”,并将其概括为八个字:清新、庄重、认真、求实。而体现这种“店格”核心的力量,就是一支强有力的编辑队伍。三联的编辑,一直有着与作者交朋友的传统,编辑和作者在互动中一起成长。三联书店主办的《读书》杂志,也一直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交流和相聚的平台。“三联编辑的能力是比较奇特的,与作者之间是君子之交,能够形成稳固的信任关系。”路英勇说,“好编辑能做学术组织的工作。三联的编辑团队有主体性,不是只做作品的来料加工,这使得三联的出版成为学者们整个学术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三联学术书籍的特点往往具有跨学科的大视野,以思想的敏锐性突破了学科界限,关注的思想潮流是综合性的,不同学科的人都可以读。比如三联书店近两年畅销的《何以中国》《我们的中国》,从书名来看它们探讨的问题,都具有宽阔的视野。这也正如学者许纪霖的评价:“在金钱和权力之外,三联图书建立了第三种尊严:知识的尊严、思想的尊严和知识分子的尊严。”
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三联书店与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共同出版“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由丛书委员会负责来稿评审,三联书店负责实际出版工作。季羡林、李慎之、厉以宁、王蒙等曾先后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这套丛书目前已出版100来种,每一年精挑细选四五种书进入,中国的学者们非常愿意自己的作品进入这套丛书,觉得是一件非常荣耀的事情。《天朝的崩溃》《自由人的平等政治》等成为这套丛书中代表性的著作。这套丛书对于推动原创性学术著作,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自2017年初,三联书店开始推出一套新的丛书——《当代学术丛书》,第一辑10种已经出版,包括陈来的《古代宗教与伦理》、王汎森的《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王铭铭的《刺桐城:滨海中国的地方与世界》、朱苏力的《法律与文学》等。这套丛书旨在系统地呈现中国当代学术的发展和成果,为百余年来中国学人共同的目标——文化自信和学术独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虽然学术书籍一直是最具三联特色的图书品类,但是如何创造大众读物的经典,也一直是编辑们的追求。三联书店认为笼统以“一流”来定位还不够清晰,所以他们将自己的结构模式总结为“分层一流”,即小众、中众、大众读物都要一流。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畅销的《傅雷家书》、蔡志忠古籍经典漫画、金庸作品集、黄仁宇作品系列,到新千年后杨绛先生的《我们仨》、龙应台的《目送》等,这些畅销书给大众创造了经典的时代读物。三联推出的各种“大家小书”也颇受欢迎。
直到今天,三联的编辑心中一直存有创始人邹韬奋先生立下的“竭诚为读者服务”这句话。三联出版的书讲究,但定价却比较低,希望尽量多地让利给读者。三联韬奋书店24小时不打烊,也是为了“竭诚为读者服务”。
三联的编辑们在讲到自己的特色时提到,“三联的每一分钱,都是靠读者将我们出版的书一本本买回家而换来的。不少学术书首印虽只有几千本,但是这些书能一直卖下去,最终会成为长销书。大众类的畅销书则会引起更大的社会反响,比如金庸作品、杨绛作品”。编辑们自豪的是:三联出的书是读者买回家后,花工夫来好好读的。“为什么三联一直和读者这么亲,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三联的书能对读者认知当下社会、把脉时代发展带来启示,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