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至13日,首届中国北京国际语言文化博览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9月12日,作为首届语博会活动一部分的首届国际语言文化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论坛以“语言科技与人类福祉”为主题。当天下午,由中国辞书学会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举办的“工具书与传统文化”分论坛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
论坛由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英国双语词典专家吴莎娜(Sarah Waldram)女士两位中外辞书专家在主论坛上的发言拉开序幕。陆俭明教授的报告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写修订为例,倡导辞书编写者、出版者应坚持以科研引航,以根本确保辞书的高质量。吴莎娜(Sarah Waldram)女士的发言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英语版的翻译切入,探讨中国品牌辞书如何更适切精准在海外传播,以实现中外语言文化交流传播、交汇融通。下午的分论坛上,第一个板块为汉语辞书专题。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江蓝生研究员以“传播中华文化,引导语文规范的双璧”为题,通过介绍《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编写和修订历程,表达对这两本品牌辞书以及主持编写这两本书的专家的崇高敬意。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在发言中提出,《辞源》作为大型综合性工具书,是通向中华传统文化的桥梁,贮存了许多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国辞书史上有开创意义。第二个板块为外语辞书专题。台湾东吴大学英文系曾泰元副教授以几个中国词汇为例,论述了《牛津英语词典》中反映出来的中国文化元素。法国汉学家魏明德(Benoit Vermander)认为,《利氏汉法辞典》是一部很有知识文化含量的工具书,是双语工具书中的一棵大树。
在互动访谈环节,专家们就《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源》《牛津英语词典》等品牌辞书的文化传承功能、知识储存功能等进行了探讨,提出辞书编辑编纂和修订等工作应该贴近时代,符合时代特点,满足这个时代的读者阅读习惯和使用要求。
中国辞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曹广顺,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章宜华,以及苏宝荣、苏新春、赵世举、李尔钢、亢世勇、秦志华、徐建中等语言学、辞书学领域的专家20余人出席论坛,中国辞书学会秘书长、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主持分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商务印书馆、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鲁东大学等单位的辞书编辑、语言学者30多人参加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