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媒体关注

考古学家眼中的早期中国 《大都无城》出版

大

《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许宏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5月版/48.00元

“无邑不城”,一般被认为是中国古都的一个显著特色,不管是公众还是学界,一般都认为“没有‘城墙’的都城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现在,却有人说,在二里头国家(夏或商王朝)诞生到汉代将近2000年的时间里,居然绝大部分都城是没有外城的,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不设防的时代,您信吗?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先生继《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之后,又推出新作——《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在这本书中,作者运用考古发掘材料和文献记载,用倒叙的论述方式,从晚近向远古进行了追溯,通过层层追寻,为读者大胆提出了一个观点:在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二里头国家(夏王朝后期或商王朝)诞生到汉代的绝大部分都城是没有外城的。许宏称之为“大都无城”。

《大都无城》对考古发现中的“不动产”——城址进行了考古学角度的观察。许宏认为整个中国古代都城史可以依据城郭形态划分为两大阶段:防御性城郭阶段和礼仪性城郭阶段。而在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二里头至曹魏邺城将近2000千年的时间里,庞大都邑不设防、有宫城无外郭城成为都城空间构造的主流现象,形成一个“不设防”的样貌,这与广域王权国家强盛的国势、军事、外交,以及作为“移民城市”的居民成分复杂化、对周边自然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都有一定的关联。许宏将其概括为“大都无城”。

那么,何为城,何为郭?城郭齐备的状态是源远流长的吗?是单线平缓的“进化”,还是重大的“变异”和波动?动因为何?中国古代都城早期阶段有着怎样的特征和发展轨迹?如何反映文化上的变迁?这些都是中国古代都城甚至古代社会发展进程的大问题。该书视角的独特之处在于突破了以往“总平面图”式的讲述方式,转而使用动态解读的说明方法,在研究和理路上都有所创新。

《大都无城》是“解读早期中国”系列的第二本,该系列第一本是2014年出版的《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也是许宏的作品。而《大都无城》实际上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对“何以中国”这一问题的回答,也是对早期中国史进行的另一阐释。“解读早期中国”系列展现了考古学家眼中的早期中国和考古学视角下的中国诞生史,体现了考古学在解读“文献不足征”时代的无字地书时,超脱了“正经补史”的理念和话语系统而将古史建构视作己任的角色转变。

解读早期中国无法回避夏王朝这个话题,因此,作为一个严谨的考古学者,在《何以中国》一书中,许宏并不打算就这个问题给出一个确定的结论。他在书中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的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最后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最早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由此呈现给读者的是中国几个著名的“最早”:最早的多进院落大型宫殿建筑、最早的城市主干道、最早的封闭式管营手工业作坊区、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双轮车使用证据……而这就是最早的“中国”。

“公共考古”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越来越多的公众对考古感兴趣,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普及考古研究与成果的的行列中来。在许宏看来,中国考古学归根到底是中国大历史的一部分,是探究宏观的文化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方法和手段:“我现在越来越意识到考古应该以物见人,从这些东西后边要看人的行为。”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更多新闻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