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者天地心——当代诗词名家讲诗词》刘宁 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们身在诗的国度,何以为诗,会有各式无限尽的回答,究其根本,正如书中朱良志教授所言:“人的真实生命感觉就是诗。”诗心、词心便是不同生命感受的碰撞与交互。在我还是豆芽儿似的小孩时,诗在我的生活里充当了趣味的游戏卡片:吃一口母亲炒的青椒莲藕,观察到藕丝的延伸与断裂,“妾心藕中丝,虽断犹牵连”便与之对应起来;晚课上透过窗户和月亮对视,想起千年前诗人对月的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沿着飘忽的历史追寻开一会儿小差;细雨倾斜而下的时刻也能借言感叹“无边丝雨细如愁”……现在回想,这种“即景忆诗”不免有穿凿附会之嫌,并未带我真正进入诗词的内部世界,但诗的启蒙或许在不经意间提升了我对日常语言系统的敏感度,脱于流俗与僵化,保存了内心深处的一份灵性。
近日读刘宁教授主编的《诗者天地心》,初阅目录便感受到了此书内容的丰富性与专业性。细读15篇文稿,作者们深入浅出的语言,精要地道的分析,读来酣畅尽兴。它不同于往常知人论世、作品赏析、诗人故事的传统论诗方式,而是以一种深邃的引导,帮助读者走进鲜活各异的古典诗词世界,捕捉诗词思维的脉络,揭秘语言符号之下的冷暖情绪,咀嚼诗词空白处的艺术,追寻诗词向外辐射的审美光束,以诗词文本为景观,吞吐宇宙,审视生命,涵养心灵,领略天地诗情。
说其丰富,源于它为不同的诗词爱好者、学习者提供了各式视角。诗词创作者可从中研习格律法度、用韵规则等基本规范,并有刘勇刚教授《词的艺术境界与创作技巧》篇、陶然教授《词体与词格——谈词的创作》篇中结合自身创作所谈论的丰富经验,启迪读者如何写好诗词,如何注入深刻情感经历。诗词欣赏者可迅速把握古典诗词赏析的核心关键词,在“境界”“格法”“意脉”“意象”等范畴中参悟诗词“妙”在何处。诗词吟诵者可在吟诵规律总结的指导下感受诗词生命在音调中的复活,梳理吟诵传统的盛衰兴变。诗词纵览者可在唐诗与诗路、文人画与诗情、山水诗审美的诸多专题中开凿诗词的深广。朱光潜先生曾在《诗论》第十二章中言及欣赏诗:“要在字里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趣来。”《诗者天地心》正是从这几大欣赏要素出发,全面地为诗词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探索诗词奥秘与妙理的途径。
言其专业,不仅仅是因诸位教授的文章严谨周详、提要钩玄,更因文稿为读者留有思考、启发的空间。查洪德教授《古代诗歌之格法与妙趣》篇,在介绍“二字贯穿”“钩锁连环”等篇章格法前,请读者为《寿星院寒碧轩》这首诗梳理血脉针线。我在整理头绪时,仍按照固有的分析思维,跟随诗人视线转移的思路去推导,不料诗脉断,难以解读,而查教授的略加提示颇有“点化”之效,从题目关键字、诗句色彩入手,揭示了诗人的巧思与妙趣。教授们的诗词品鉴之法有助于打开读者固有的思考方式,启发读者去感受诗词本身给予的冲击力与感染力,感受阅读诗词时纯粹的愉悦心流。
无论是学习古典诗词的专业读者或是非专业读者,皆能在教授们精要总结的启发之下把握唐宋诗词的面貌与古人的生命体验。例如李浩教授《唐诗境界美的奥秘》以唐诗学最重要的范畴“境界”一词入手梳理,从旧题王昌龄《诗格》中的审美客体、皎然《诗式》的“境”与“象”,到刘禹锡提出的“境生于象外”,点出了人人言之的“境界”实质,并总结了构建唐诗境界的五大途径:“在空白中超越”“在简化中超越”“在模糊中超越”“在‘现量情景’中呈示”“在欣赏中超越”。李贵教授《宋诗与宋词的艺术奥秘》就唐诗与宋诗的区别特征、区分特点进行了细致分析,着重强调了宋诗的日常化,从“诗史”“写物”“道理”“近代性”方面谈及宋诗的审美范型。刘宁教授《山水诗的艺术构思》点出了理解山水审美的三个关键词:“静”“远”“空”,并分析对比了“谢灵运偶遇自然的发现之美”与“王维居游自然的沉浸之美”等等。
中国古典诗词,人们用其发现朴素生活中的趣味与新鲜,用以探索自身生命感受的惊异与共鸣,借以润泽、抚慰着心灵。打开《诗者天地心》这本书,体悟诗词内在的妙理,共同呼唤我们内心深处诗性的回归。(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